登录/注册
首页 纺织化纤行业
需求阶段回暖 低支混纺纱成交较好   据山东、江苏等地部分中小棉纺厂反馈,5月上旬以来棉纱库存有所下降,但仍处相对高位,棉纱产销“倒挂”、开机率偏低的现象仍较普遍,尤其C40S及以上高配精梳接单较少。从调查看,近期OE纱、低支赛络纺纱的销售成为棉纺市场亮点,明显好于中高支环锭纺纱。   江苏徐州某纺企表示,OE纱、低支环纺纱需求阶短性回暖,一方面是随着近期上海解封,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织布厂生产、棉纱贸易商备货逐渐恢复;另一方面由于ICE期棉、印度国内棉价大幅上涨,进口棉纱与国产棉纱的“倒挂”幅度突出,贸易商减少或暂停清关,加上巴基斯坦、越南等国部分纱厂降低C16S及以下产量,因此目前中国主港进口OE纱库存偏紧,给国产棉纱夺回市场份额机会。   从调查看,近期受原油、PTA等价格大幅上涨影响,江苏、浙江市场1.4D*38mm直纺涤纶短纤价格8450-8460元/吨,1.5D*38mm粘胶短纤价格也涨至14850-14900元/吨,涤棉纱、涤粘纱的利润受到较明显挤压,但棉纺厂调整产品结构愿望不强。一是目前生产混纺纱仍有一定利润,并未亏损,且纺T/C、CVC利润更高一些;二是2022年2季度部分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织布厂为降低成本,原料采购由全棉纱调整为混纺纱,一些国外混纺面料、服装订单占比也呈现上升;三是相较高价棉花,纺企存储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等的风险要小很多。   2022-05-24 10:21:17
棉花市场周报:一边是火焰 一边是海水 棉价博弈步步揪心  本周(2022年5月16-20日),国内棉花期货价格上涨、现货价格下跌,国际棉价上涨;国内棉纱价格小幅上涨,外纱价格小幅下跌;涤纶短纤价格上涨。   一、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下跌、期货价格上涨   本周,随着疫情形势有所好转,新疆棉企降价促销,国内棉花现货价格继续下跌,期货价格随ICE棉价上涨。2022年5月16-20日,代表内地标准级皮棉市场价格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均价22190元/吨,较前周下跌94元/吨,跌幅0.4%。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均价21305元/吨,较前周上涨50元/吨,涨幅0.2%。   二、国际棉价上涨   本周,印度禁止小麦出口引发周一谷物和棉花价格飙升,美国棉区干旱炒作推波助澜,随着投资者对通胀和货币政策收紧担忧上升,周中美股大跌重挫,国际棉价随之下跌后盘整,整体高于前周。2022年5月16-20日,美国洲际交易所棉花期货(ICE)主力合约结算均价147.82美分/磅,较前周上涨3.78美分/磅,涨幅2.6%;代表进口棉中国主港到岸均价的国际棉花指数(M)均价163.95美分/磅,较前周上涨3.59美分/磅,涨幅2.2%,折人民币进口成本25465元/吨(按1%关税计算,含港杂和运费),较前周上涨558元/吨,涨幅2.2%,国际棉价比国内棉价高3276元/吨,价差较上周扩大653元/吨。   三、国内棉纱价格小幅上涨,外纱价格小幅下跌   本周,国内纺织市场弱势分化,近期高价外纱竞争力下降,促进部分国产纱库存加快消化,也仍有部分企业销售进度继续放缓,计划6月中下旬停产,国内棉纱价格试探性小幅上调;外纱价格走势不一,印度纱报价随印度棉继续上涨,高成本进口纱向下游传导困难,越南纱价连续下跌;当前常规外纱高于国产纱2634元/吨。国内坯布企业仍以去库存为主,小单数量略有增加,棉布价格止跌企稳。涤纶短纤价格随原料PTA上涨。   四、后市展望   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国际棉花价格脱离基本面。近期纽约联储称全球供应链压力在4月恶化,欧美多国又现猴痘病毒传播,给全球带来不确定威胁。5月18日联合国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4%大幅下调至3.1%。棉市方面,上周棉价有所回调刺激美棉成交量增加,装运量继续减少,2021年度美棉签约量2.57万吨,环比增长283%,装运量8.02万吨,环比下降5.1%。截至5月15日,2022年度美棉播种进度为3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印度棉花协会继续下调2021年度印度棉产量19.6万吨至550.2万吨,本年度累计下调62万吨。印度纺织部长称印度棉在出口之前应首先满足其国内需求,泰米尔纳德邦上的纺织厂进行为期2天的罢工要求禁止棉花出口。由于高棉价不断挤压下游生产利润,东南亚纺织厂经营继续承压。美国5月初消费者信心降至2011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短期,全球经济下滑担忧进一步升温,流动性环境趋紧,消费下降不断被证实,国际棉价飙升与基本面完全脱节,需提防资本炒作可能仍未停歇。   纺织终端消费下行压力显著,棉企销售深陷纠结。5月20日央行将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从4.6%下调至4.4%,需注意流动性错配流入资本市场。棉市方面,据贸易商反映,尽管新疆棉企承压促销,但2021年度棉花现货销售未有明显起色,纺织厂采购数量延续小幅增加。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5月16-20日,2021年度棉花现货销售量继续增加至8.3万吨,环比增加22%,创近7周以来新高。据中国棉花网消息,山东部分纺织厂为留住技术工人,勉强维持机器运转,当前开机率较4月提高20-60%左右,但棉纱库存仍堆积。安徽地区纺织行情仍低迷,部分生产纯棉纱的企业转产混纺纱降低成本。据国家统计局数据,4月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下降22.8%,较3月扩大10.1个百分点,显示服装等终端需求显著承压。短期,轧花厂收购高成本压力只增不减,下游纺织厂采购难以衔接,国际市场炒作气氛仍未消散,棉企在妥协和挺价之间艰难抉择,棉价博弈步步揪心。   2022-05-24 10:21:25
浙里智造供全球!象山试点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示范样本  近日,“浙里智造供全球”系列服务首场活动在象举行。当天,在象山纺织服装产业带专场中,分别举办了服装企业智能化改造和跨境营销赋能两个专场推介会。该系列活动的举办,旨在帮助企业在跨境出海与国内销售双循环发展中抢抓机遇,由线下消费转向线上消费方式,迎合全球电商零售行业互联网业态快速发展趋势,用中国制造赢得市场,进一步推动我省消费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县传统支柱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主导产业,也是第一个突破百亿产值的产业,我县是浙江针织服装重点出口生产基地之一,先后获得“中国针织名城”“全国知名针织产业集群”“国家级针织服装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等12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由于疫情冲击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生产物资、产业工人以及境内外物流运输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为此,我县以爵溪为重点,将巨鹰、甬南、兄弟、创裕、马菲羊等企业作为龙头,全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出台《象山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精准招商)规划(2021-2025年)》《象山县针织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打造象山供应链品牌;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培育研发设计和协同创新能力,加大品牌培育、智能制造、强链补链、人才发展等方面补助力度,厚植纺织产业发展沃土,营造人才、资本、技术双向互动生态圈。目前,我县服装企业超1000家,规上企业191家,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质量效益得到改善,出口形势明显回暖。   据介绍,本次“浙里智造供全球”系列推介会,由县经信局与省经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对接,在省企业技术创新协会跨境服务专委会调研后,确定将象山作为该系列活动的首个试点。接下来,跨境服务专委会将联合理工大学针织服装研究院,结合象山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推广M+M(生产+市场)模式,在智能制造和跨境营销两个维度,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提供智能化改造、金融服务、流量平台营销渠道等专项服务,打造出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象山样本”,并辐射带动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甚至其他产业,打造出一种可复制推广的“浙江模式”。   会上,企业代表深入了解了服装企业智能化改造、跨境电子商务业态以及跨境业务各环节;飞榴科技与宁波兄弟服饰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并签约。   2022-05-24 10:21:33
江浙纺织服装业抵御“倒春寒”,破解订单不足与物流不畅“双难题”   每年的三四月是纺织服装企业的销售旺季,但2022年春天的疫情让本已回暖的众多企业再次陷入困境。      谈起三四月份的经营情况,浙江百纯制衣厂的老板李文博倍感无奈。面辅料也进不来、产品送不出去。在给客户寄付样衣时,李文博每次都会同时找四五家快递商“多路突进”,只为了保住接下来几个月的订单。      纺织业是我国重要民生产业,全国有3.4万家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直接带动就业超过2000万人。江苏、浙江两省纺织行业规模约占全国40%,江浙纺织行业平稳运行,对于全国纺织行业和民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正在积极统筹防疫与生产。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发现,物流受阻、展会取消造成的订单不足成为纺织行业后续回暖的主要难题,当前亟需将各类纾困政策落实落细。随着物流运输的逐步通畅,被压抑的市场需求有望在下半年出现反弹,原料短缺、运费高企等市场供应链生产困境也将随之改善。当市场归于冷静期,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也在进行之中。      弱需求待破局      江苏励强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海外客户订单普遍提前了1-2个月,起初预判今年的海外订单会有所上涨,本想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然而,疫情的反弹,给刚刚进入复苏的行情带来一场“倒春寒”,前期处在限产封控阶段时,有一些海外客户就因为交付期延长而选择退订。      “由于正常的生产周期被打乱,我们在四月份也有意识地减少了接单,接下来一段时间很可能会经历订单大幅下滑的空窗期。以前可能会分一些订单给外协单位,所有现在更多的还是先保证本企业的生产稳定。”吴志祥表示,目前海外客户下单之前会提前咨询交货期多长或库存情况,今后更侧重向客户推荐库存纱线或者交货期比较短的产品。      外贸市场遇阻,企业会否转内销?吴志祥选择了坚守。“内贸市场现在的竞争很激烈,要是外贸企业都转向内销,会加剧市场竞争,而且内外贸企业的工作节奏、目标客户、产品附加值都不一样,转向内销的压力不见得比外贸的压力小。”他认为,只因为短期疫情冲击就盲目转向并非明智之举,需求不足是纺织业内外贸市场都在面临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春季本是纺织服装行业开展会下订单的旺季,即使是在疫情暴发的2020年,各类春季展也大多是略有延迟。而今年临近夏季,仍难以看到人声鼎沸的线下展会。      在此前召开的“中小企业促进月”工作推进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表示,大企业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客户找上门,中小企业则更多借助展会获得新客户和新订单。中国纺联一年有春秋两季大型展览会,参展企业达6000家,参展面积接近40万平方米,近90%的展商是中小企业。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春季涨已经被迫取消,秋季展能否召开也存在很大的变数。      据了解,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春夏)博览会、中国国际针织(春夏)博览会已确定将并入“2022中国纺联秋季联展”,于2022年8月29-31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此外,还有数十场地方性展会也在散发疫情的影响下选择停办或延期。      “以往此时举行的换季展会大概占全年销售的40%,充满不确定性的预期也让客户下单变得越来越谨慎,现在上下游结款都是现金交易。”李文博表示,随着春季气温转暖,本应是外来客商赴各地采购的好时机,疫情蔓延使江浙多地实施管控,道路封闭,快递也只能发到有限的地区,严重影响产品交付,目前销售基本靠线上订单来进行维持,失去的消费只能寄希望于后期弥补上来。      下游中小企业的产需波动也不可避免地传导至上游的大型企业。一家从事化纤生产的大型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其产业链下游企业多为生产涤纶面料的中小型私企,主要终端用途为纺织品服装、家纺类面料,但3、4月份部分下游织机的开机率不足六成。进入五月后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同比情况依旧不佳。      “旺季不旺,从现有的产品库存积压情况来看,下游需求量至少下降了3成左右。”该负责人说。      为应对当前困境,不少企业开始想尽办法拓销路。李文博表示,早在疫情的前两年,自己就开始进行线上布局,尝试通过组建团队在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开拓业务,定期直播推介,来获求新订单。今年疫情更是再度加快了自己转型的步伐。身边也有很多企业也在准备参加云端展会,以新渠道、新模式开拓新商机,满足防疫要求的同时,也打破了区域市场局限。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五月份以来,“2022首届中国轻纺城(3.880, 0.00, 0.00%)·孔雀云展(轻薄热销面料专场)”已成功举办,还将陆续针对窗帘家纺、毛呢毛纺等面料推出更多“云展会”。2022中国绍兴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春季)也将在近期线下线上同步展开。      主营时尚女装面料的浙江大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便是积极参展的一员。该公司营销部副总经理赵晓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参加孔雀云展期间,大树纺织开启了直播间,由业务员担任主播不间断向采购商推介产品,3天直播收获不少意向客户,并已经成功为多个采购商寄出样品。同时,大树纺织也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作了相应调整,走与电商更匹配的“小单快返”路线。公司共200多款醋酸产品,全部能实现7至10天内快返。      端小平表示,纺织工业联合会计划于5月份举办云展及线上展览会,与江浙地区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合作,双方在资金技术和资源上形成合力,从小型云展会起步,覆盖大约500家左右的中小纺织企业,为后续举办大规模的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了稳定外贸,还计划在5月份启动FDA纺织行业应用指南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中国纺织国际产能合作海外服务网络,建立海外联络服务站,前期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政策咨询、政府关系服务,后续力争开展海外客户售后服务和感情联络工作,避免疫情后海外客户大量流失。      多方合力稳生产      畅通物流体系是稳定生产的前提。在江苏省服装协会4月25日发布《调查报告|疫情对江苏纺织服装企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中,“保障物流畅通”成为企业希望政府采取的首要帮扶措施,占比高达90.95%。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4月下旬赴江苏、浙江两省实地调研纺织行业时便已强调,要加强区域统筹协调,着力打通物流堵点,探索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立通行证统一发放制度,依托龙头企业梳理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建立白名单制度,支持企业畅通物流循环,推动复工复产。      吴志祥表示,目前物流运输已有了明显的缓解。自己的企业已在五月初被列入了当地物流保畅“白名单”,企业在做好防疫措施后就可顺利接货,不过由于各地疫情管控政策尺度不一,远程跨省运输的效率仍有待提升。      浙江恒逸集团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集团旗下涤锦板块涉及千万吨级产能的原料供应,对于稳定下游纺织企业生产的作用不可忽视,面对此次严峻的疫情形势,集团已指导各下属子公司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充分利用配套物流体系进行稳产保供。在生产运行方面,制定产销协调周例会机制,产销双方通过及时沟通交流,筛选有经济效益的、库存较低的产线优先生产,同时对人员进行灵活调配。在物资调配方面,建立了物资调度调剂平台,在子公司之间统筹调配必需物资,最大程度保证了生产稳定。同时,建立物资临时转运基地,当个别子公司出现因疫情被封闭管理、原辅料和成品无法进出厂的情况时,就近建立原辅料临时转运基地,提升复工复产的效率。      “一系列物流畅通保供措施已经发挥效果,恒逸物流基本恢复正常,也缓解了相关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紧张。现在整个产业链正逐渐恢复,我们各个子公司也在稳步生产中,为接下来疫情稳定后的需求回暖做好准备。”该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在显效。服装产业一直是杭州市临平区传统优势产业,占杭派女装产能的80%。近年来,为应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解决中小微服装企业生产协同度低的难点,临平区通过组建浙江省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搭建“时尚E家”应用场景,完成中小微传统服装加工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并由服装产业服务综合体统一运营,推动产品设计、面料、制版、生产、造型、仓储等资源共享,将中小微企业的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串珠成链,实现从低小散作坊的“各自为战”走向数字化园区的“抱团发展”。      “目前全国已有近一万家企业入驻这个平台,无数中小微企业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特色且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杭州亿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狄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正是得益于这种“抱团取暖”的模式,本次疫情中不少因故停产的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把订单转接给周边产能充足的企业,按时交付订单的同时,也留住了客户的信心。      对于后市的预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问卷调查的企业中,70%的企业选择二季度行业运行“乐观”或“一般”。据测算,二季度纺织行业预期景气指数为51.0,景气指数或将重回发展区间。不少企业表示,被压抑的市场需求如果在后市能有所反弹,肯定会努力抢抓生产保供补损。      吴志祥表示,这次疫情让自己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薄弱暴露了出来,在稳定生产的冷静期中,也在考虑从精益管理、设备升级以及数字化转型等诸多方面苦练内功,而且还是要想办法将员工留住。      “现在订单少,用工需求比较弱,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就给员工放长假了,一些外地员工在这个阶段走掉,以后可能就难回来了。如果订单回暖之后再经历一波‘用工荒’,那可就太难受了。”他这样说。 2022-05-24 10:21:42
商务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5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      我国从2013年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0年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又跃居全球第一。去年,以美元计,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跨越了5万亿、6万亿两个台阶,创了历史新高。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了15.1%。      二是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占比显着提高,民营企业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汽车、船舶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汽车出口额比2012年增长150%。      三是贸易创新发展成效显着      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层出涌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已经扩展到132个,区内企业建设海外仓超过2000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也扩展到了31个。      四是市场多元化取得积极成效      积极拓展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市场布局日益优化,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占比达到了35%。      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      贡献突出      我国从2013年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0年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又跃居全球第一。去年,以美元计,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跨越了5万亿、6万亿两个台阶,创了历史新高。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了15.1%。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带动就业1.8亿人。去年,货物与服务进出口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0.9%。我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3.4%,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盛秋平表示,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提升外贸质量效益      持续推进优进优出,大力发展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支持品牌产品出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优质农产品进口,培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二是支持外贸创新发展      积极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综服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建立绿色低碳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培育绿色低碳贸易主体,加快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      三是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的调控体系,促进法律法规、监管体制、质量标准等相互衔接,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的平台,支持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推动外贸企业多渠道拓展内销市场。      四是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仍然继续,我们将加大力度应对,努力缓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堵、断等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要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重大经贸展会,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用好RCEP自贸协定,积极推动加入CPTPP和DEPA进程,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 2022-05-24 10:21:53
“口罩名镇”探寻品牌兴业之路 ——口罩市场回归理性,口罩产业如何稳健生存和发展?   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防护口罩生产基地、安徽省唯一的安全健康防护用品产业集群专业镇,桐城市青草镇的口罩产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乘势而上、迅速壮大,并在桐城市西南部形成了一片独特的“小气候”。随着全国多地口罩产业兴起,市场竞争加剧,口罩产业重回“微利时代”。通过推动转型升级、走品牌化之路,并通过产业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抱团取暖,青草镇口罩产业不断成长,显现出了新的生机。      抓住市场机遇产业乘势而上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中国口罩小镇”——走进桐城市青草镇,镇区干道路口的一块金色招牌格外引人注目,鼻梁条、耳带、熔喷布、无纺布等口罩生产的原材料销售门店遍布道路两旁。      口罩产业是青草镇的传统产业,在疫情防控中,青草镇已经悄然成为“中国口罩名镇”,口罩产业成为青草镇名副其实的“金色招牌”。      4月27日上午,位于青草镇区的安徽申友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生产设备前忙碌着,车间门口,几名工人正在往一辆物流车上装运货物。      两年来,随着口罩订单的猛增,公司不断增添设备、转型升级,生产线由原先的半自动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产能不断增加,质量持续提升,企业得以迅速壮大。2021年,公司产值达到2500多万元,创税60多万元。      “我们现在有50多名工人,每天生产各类口罩50多万只。这两年,我们共投入四五百万元添置各类生产设备,推动转型升级,生产线实现了自动计数、自动检测、自动包装,产品质量也获得了市场广泛认可。”公司负责人汪孔山说,“现在我们产品主要通过跨境电商出口东南亚、欧美国家,请了专门团队负责运营,今天早上我们就有一批40万只的口罩在宁波口岸装船发往智利。”      申友公司的迅速壮大,是青草镇口罩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样位于青草镇区的安徽惠友防护用品有限公司通过组织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医用防护口罩,获得了安徽省第一张医用防护口罩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填补了全省医用防护口罩产品空白;安徽乐康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得医用一次性平面防护口罩生产许可证……抗击疫情,青草镇这样的“明星”企业接连出现。      青草镇的口罩产业由来已久。青草镇经发办主任罗毓介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青草镇就在生产口罩了,从最初的手工缝制到现在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通过不断技改,产业稳步提升,产品也由最初单一的劳保口罩扩展到现在涵盖劳保、纱布、KN95、KF94、医用等在内的各种类型口罩。      两年来,青草镇口罩生产企业、个体户数量从之前的150余家增长到现在的8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家;现有从业人员1500余人,每天生产口罩2500余万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青草镇口罩生产的原材料基本都是从外地采购,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口罩产业在桐城市西南部形成了一片独特的“小气候”。      当前,青草镇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口罩产业集聚示范区”“安徽省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着力打造“中国口罩小镇”。      思路决定出路成长决定生存      两年来,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口罩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必需品,口罩产业在全国多地兴起。随着口罩产能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口罩产业重回“微利时代”。      从青草镇来看,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使得产业链延伸、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动力不足。另外,管理事务增多、专业化要求更高也使得人才短缺问题日益显现。      “市场瞬息万变,唯有成长才能得以生存。”在市场考验中,不断推动转型升级、走品牌化之路逐渐成为全镇大小经营主体的共识。      申友公司通过转型升级不断壮大,目前已经以45万元/亩的价格在青草镇购置了15亩工业用地,1.5万平方米的厂房主体已经完工,即将进入装修阶段。作为单独供地企业,申友公司将在新的厂区打造标杆式的医用防护用品产业。      两年来,青草镇口罩商标注册增加200多件,3家企业成为“安徽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今年2月,青草镇成功入选“安徽省防护用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以“品牌兴业”战略为牵引,青草镇正在谋划培育3个以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口罩品牌,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商标,促进商标和产业集聚深度融合,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在青草镇区南部,一个占地200余亩的桐城市青草安全健康防护用品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建设。产业园由安徽安健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2020年8月开工,即将建成运营,目前人才、设备陆续到位,招商工作也在紧密筹划之中。      “我们这里口罩产业集群形成较早,但企业规模都不大,过去原材料都是从外采购,想扩大集群又缺少工业用地、产业平台。2016年就开始谋划建设一个产业园,但是当时没有企业有能力带这个头。”安健公司负责人李旭说,“疫情发生初期,原材料价格猛涨,产业链不健全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当有了一些资金积累后,本地7家企业联合启动了这个产业园项目。”      产业园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10亿元,上缴税收3000万元以上,将带动上下游配套及相关服务企业约100家,直接吸纳就业约1000人,间接带动上万人就业,产业园还将建设医疗卫生用品检测中心、研发中心、产学研交流中心等。      在桐城市、青草镇的共同推动下,安健公司和武汉纺织大学达成了功能性安全健康防护用品的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合作,在青草镇建立了博士工作站,聘请项目负责人为产业园指导专家,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罗毓认为,这一产业园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本地企业在产业平台、产业服务、人力资源、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并推动青草镇从单一口罩生产基地向大健康产业智能综合体转型,也将大幅提升青草镇乃至桐城市安全健康防护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22-05-24 10:22:03
宏观形势转弱 棉市宽幅震荡   昨日,受到市场利空消息影响,金融市场出现震荡,大宗商品及美股大幅下跌,其中美棉ICE跌至145美分/磅附近,郑棉跟随跌破21500元/吨关口,整个市场节奏转换很快,震荡幅度增大。      据财经媒体消息,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表示,下次会议可能会加息50个基点,他认为加息至超过中性利率50至75个基点并维持一段时间,有利于遏制通胀。费城联储主席哈克也预计6月和7月分别加息50个基点。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管委雷恩表示,欧洲央行可能在夏季加息,工资上涨加速是现在决定货币政策走向的最关键因素。欧洲央行管委埃尔南德斯德科斯称,如果中期通胀前景维持在目标附近,欧洲央行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进一步加息。      在美联储和其他央行加息缩表的背景下,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中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3.1%,低于2022年1月发布的4%的增速预期;预计2022年全球通胀率将增至6.7%,是2010年-2020年期间平均通胀率2.9%的两倍。欧盟经济增长前景也显着减弱,预计2022年欧盟GDP仅增长2.7%,而不是1月初预测的3.9%。      宏观经济走弱的风险增加,棉市压力也在逐渐增大,但受到新疆棉和外棉现货的支撑,棉市依然维持高位震荡。现在棉市多空因素明显,涨跌都有一定的。国内棉花库存处于高位,加上新年度棉花增产预期较大,棉市压力并未释放,只是往延后累积。由于棉价居于高位,国外纺企也开始了亏损,正在走国内纺企经历的高利润到亏损的老路,除非打通棉纺前后道环节产品涨价的传导之路,而这难度很大。总体上看,市场向下的压力较大,毕竟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压力下,宏观大局的走势更具决定意义。 2022-05-24 1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