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首页 新材料应用
棉花市场周报: 棉价之殇!海外纺织企业也快撑不住了   本周(2022年4月18-22日),国内棉花期货价格上涨、现货价格走弱,国际棉价高开低走;国内棉纱价格小幅上涨,国际棉纱价格继续上涨;涤纶短纤价格上涨。   一、国内棉花期货上涨、现货下跌   本周,下游纺织市场行情进一步走弱,企业原料采购意愿再度降低,现货市场成交延续低迷,国内棉花期货价格上涨,现货价格下跌。2022年4月18-22日,代表内地标准级皮棉市场价格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均价22453元/吨,较前周下跌23元/吨,跌幅0.1%。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均价21495元/吨,较前周上涨330元/吨,涨幅1.6%。   二、国际棉价高开低走   本周,大宗商品价格先扬后抑,海外纺织下游气氛由旺转弱,美棉出口再创本年度新低,国际棉价高开低走。2022年4月18-22日,美国洲际交易所棉花期货(ICE)主力合约结算均价139.59美分/磅,较前周上涨0.09美分/磅,涨幅0.1%;代表进口棉中国主港到岸均价的国际棉花指数(M)均价157.5美分/磅,较前周上涨3.06美分/磅,涨幅2.0%,折人民币进口成本24388元/吨(按1%关税计算,含港杂和运费),较前周上涨474元/吨,涨幅2.0%,国际棉价比国内棉价高1934元/吨。   三、国内棉纱价格小幅上涨,国际棉纱价格继续上涨   本周,国内纺织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广东、江浙一带企业开机率再度下降,国内棉纱报价短暂上涨后盘整。由于棉花原料成本高企,部分东南亚国家纺织贸易显露停滞迹象,部分勉强维持生产的企业被迫提高报价,当前常规外纱高于国产纱2590元/吨。坯布市场接单难度增加,棉布价格下跌后盘整。涤纶短纤价格随PTA原料上涨。   四、后市展望   全球经济增速再次下调,海外纺织由旺转弱。4月19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1.1、0.8个百分点至3.2%、3.6%。美联储主席再次强调5月份预期将加息0.5个百分点。棉市方面,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上周2021年度美棉出口签约量再创本年度新低至1.23万吨,累计签约出口完成260.45万吨。表明下游市场并不接受高棉价。截至2022年4月17日,2022年美国新棉播种进度为10%,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较过去5年均值增加1个百分点。据美国农业参赞报告,2022年度澳大利亚棉花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600万包,同比增长9%。鉴于国际棉价暴涨,部分东南亚纺织生产陷入困境,国外机构分析称,当前海外部分纺织厂利润降至十年来最低水平。短期,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显著,美元指数强势上行破百,棉价上涨与下游消费显露脱节态势,海外纺织生产或面临负重前行,国际棉价高位承压。   供给冲击仍未缓解,距离纺企盈利还有差距。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季度GDP为4.8%,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出台,有效填补期货市场法治建设的空白。国内棉花市场方面,2022年棉花春播接近尾声,截至4月15日全疆播种进度为72%,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棉花现货销售持续走弱,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截至4月21日当周,2021年度全国棉花周度销售量连续6周下降,累计销售进度48.1%,同比下降43.2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据数据,2022年3月国内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大幅下降15.0%。由于下游消费持续不振,据企业反映,山东郓城小型企业关停比例近半;据媒体报道,广东佛山张槎市场平均开机率仅在20%,江浙地区坯布企业开工率仅占3成。此外维持生产的企业经营仍难言乐观,仍未摆脱物流受阻带来的压力,订单交付延误风险不断增加。短期,供给冲击仍未缓解,市场预期国内棉价回落。   2022-04-25 14:09:27
内外棉价差收窄,下游需求远低预期   当前国内外棉价呈外强内弱格局,尽管美棉表现明显强于郑棉,但近期受美股暴跌以及市场步入美联储加息周期影响处于高位震荡回调趋势,加之在五六月份的美联储单次加息力度可能达到50基点或更高,给市场带来了较大风险。而国内郑棉回旋余地相对较小,受国内基本面偏弱影响维持区间震荡。      国内外棉价差收窄   图1 2020-2022年国内外棉价差走势图     据Mysteel农产品数据监测,如图1所示,截止4月24日,美棉M1-1/8到港价跌168元/吨,报23855元/吨;国内3128B皮棉均价暂稳,报22823元/吨;内外棉价差缩窄168元/吨为-1032元/吨。美棉周度签约出口报告数据不佳叠加美元指数走强,外棉价格跟随挫小幅下跌;国内棉价基本面维持弱势。内外棉价差缩窄,但整体形势依旧为外强内弱,短期棉价倒挂格局维持。预计内外棉价差维持窄幅震荡运行。      供应方面:据Mysteel调研显示,全国商业库存环比减少,下游需求低于预期。美国2021/22年度陆地棉装运量为8.33万吨,较前周增长10%,较前四周平均值减少6%,主要运往中国(3.33万吨)、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和墨西哥。美国2021/22年度皮马棉出口装运量为3334吨,较前周减少19%,较前四周平均值增长22%,主要目的地是印度、中国(1179吨)、土耳其、秘鲁和中国台湾地区。近期棉花市场交投不畅,传统金三银四行情基本落空。国内纺织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后市恢复尚不明朗,当前棉花销售进度只有50%,上游企业压力持续增加。疫情管控对企业运输以及终端消费造成较大影响。预计短期全国商业库存继续缓慢消化。      需求方面:据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20.49亿美元,同比增长16.79%。其中,纺织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9%;服装(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10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当前下游棉纱市场维持弱势,后续订单不足,部分地区疫情导致物流停摆,产成品库存不断累积,不过近日国家发文全力保障物流畅通,持续降低物流成本,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棉纱消费需求呈现小幅反弹,部分棉纱贸易商低价囤货的意愿有所回升,但旺季不旺现象仍未改善,后市消费需求还将持续关注。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棉花工商业库存规模大,新花销售进度大幅落后于往年同期,况且等待盘面套保的棉花数量庞大,棉价突破前高难度很大。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抑制棉花需求,美联储加息大幕如期拉开,国际棉价短暂上涨后回撤概率加大。加之国内新冠疫情多处散发,部分地区纺织企业被迫暂停生产,近期轧花企业还款压力较大,降价抛货意愿增强。预计短期内棉市行情维持弱势震荡态势。 2022-04-26 14:31:12
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变奏曲”  练江水从普宁大南山流出,经汕头潮南、潮阳汇入大海。这条昔日“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如今河畅水清、白鹭翩跹,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练江的“蝶变”,也见证了一个产业的重生。纺织服装产业是汕头最大的支柱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可伴随着2019年新年钟声的敲响,练江整治进入“动真格”状态——汕头练江流域183家印染企业全部停产。困难当前,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的从业者并没有“躺平”。“弃污进园”摘掉污染帽子、成立行业协会抱团取暖、筹办服装博览会寻求转型升级……汕头纺织服装产业迎来蜕变,弹奏出产业进阶的“变奏曲”。今年5月,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将在汕头举行。借着这股“东风”,汕头纺织服装产业从业者正乘势而上,扛起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大旗,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历史嬗变   从家庭作坊到中国内衣名镇   练江是潮汕地区的母亲河,哺育出无数潮汕豪杰,也孕育出多个纺织服装名镇。从潮阳区到潮南区,谷饶、两英、峡山、陈店四大“中国针织内衣名镇”汇聚于此,联手构筑成远近闻名的潮汕内衣产业集群。   穿行在陈店镇溪北村的街道上,道路两旁满是内衣生产企业,一批又一批内衣在此生产出来。布料、花边、织带、海绵……由内衣文胸衍生出的配套产品琳琅满目,前来进货的采购商络绎不绝。   说起陈店镇内衣文胸产业,就不得不提蔡信开。今年75岁的他,是汕头市金仪服饰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当地首批开办内衣厂的企业家,被视为陈店镇内衣行业的开拓者。蔡信开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萌生做内衣的想法,纯粹是“为了解决老婆工作的问题”。原来,当时的女性内衣就是一块简易的裹布,“我老婆每天都要扛几十斤米袋,既不舒服也很不方便。”为了帮助妻子解决这一“难题”,蔡信开由此开始一步步地研发、完善女性内衣。   “那时候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我们才有机会办厂做内衣。”逐渐成熟舒适的内衣受到当地女性的青睐,蔡信开看到了女性内衣存在的巨大市场,他毅然决定开办内衣厂。“刚开始,很多人都骂我是神经病。”20世纪80年代的村民思想保守,直到1984年,蔡信开制作的文胸销量大增,村民纷纷带着缝纫机进厂学习,并在家里开起小作坊制作文胸。“1个文胸卖1块2毛钱,上世纪80年代初打工一天才赚两块钱。”蔡信开回忆,当时整个陈店镇几乎80%的家庭都在做文胸。   此后,陈店文胸更是传遍大江南北,1997年左右,光是溪北村就有上千家内衣生产企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外企资本与先进技术的传入,不满足于文胸生产的蔡信开相继开了印花厂、印染厂,还做过电脑绣花。如今,蔡信开已将在纺织服装行业的衣钵传给了儿子蔡泳桂,蔡泳桂更是将业务拓展到福建石狮,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配套设备,其印花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如今,整个陈店镇内衣企业共有2000余家,陈店镇也发展成为“全国重点镇”“中国内衣名镇”“广东省百强镇”,声名远播。   陈店内衣的起步和发展,是汕头纺织服装产业茁壮成长的缩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汕头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并形成了从原料、捻纱、织布、染整、经编、刺绣、辅料到成品生产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汕头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汕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超7000家,是中国最大内衣家居服生产基地,内衣家居服产量约占全国45%,名牌产品占全国75%以上。2021年,汕头全市规上纺织服装企业688家,规上工业总产值1144.19亿元,占全市规上的34.3%。   “弃污进园”摘掉污染“黑帽子”   然而,就在汕头纺织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印染等环节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2018年,汕头市抓住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的契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进印染企业“弃污进园”。   时间拨回到2018年12月31日晚上12点。当2019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汕头练江流域183家印染企业全部停产,潮阳潮南两区的纺织印染产业按下了“暂停键”。“当时练江流域印染行业污染严重,对环境影响特别大,已经到了必须有所改变的时候了。”汕头市龙凤印染有限公司行政经理郑玲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2018年,当地政府号召企业停产入园时,他们很快便响应。“我们停产一年半,算上搬园区建厂房和购买新设备,‘损失’了6亿元。”郑玲龙说,虽然暂时“亏损”,但印染企业集中入园是大势所趋,这是一次让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好机会。   郑玲龙的判断很快得到印证。从2020年3月起,经过升级改造、符合相关标准的印染企业陆续迁入印染园区,整个园区实行污染统一治理,实现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和环境提升。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汕头印染行业跨过“阵痛期”,逐渐迎来复苏。   如今,潮南印染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38家,除了125家印染企业外,园区还吸引了印染助剂、仓储物流、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服饰、纺织品和其他与印染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入园后,上下游企业串门更频繁了。”郑玲龙说,如今园区内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出来,企业间加强合作,机遇扑面而来。   记者在汕头市龙凤印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顶端蒸汽管、热水管等管道已与园区接驳,车间自动化率极高,目前一期规划年产能可达20000吨。“在搬迁入园的过程中,我们公司淘汰了高耗能设备,围绕‘节能降耗、增效减排’八字方针在产品升级跟设备的选型上都进行了优化。”郑玲龙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升级设备除了有政府补贴外,他们公司现在使用定型机热回收节省蒸汽收益是100万元/年/台、污水热回收节省蒸汽收益是300万元/年、蒸汽冷凝水回收节省生产用水占比8%约80万元/年,“所有机器加起来,一年能节约超过两千万元。”郑玲龙说。   此外,因园区集中供水供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企业端不再投资建设污水治理设施及锅炉供热设施,企业用工、建设资金、安全隐患及建设用地等压力减轻,同时减少了各种污染物的产生。   汕头市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管理办公室马少毅表示,目前该园区已投产企业达102家,2021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82.72亿元。去年底,该园区还被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列为“一带一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十大典型案例。   升级蜕变   打造超20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卸下污染的枷锁,汕头纺织服装产业重新扬帆起航。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业的短板也日益显现。   “最大的短板是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汕头市工信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汕头市虽有规上纺织服装类企业680多家,但目前上市企业只有1家,营收刚过10亿元,而其他省市的不少大型服装企业营收已超百亿元。   由于缺乏龙头,企业之间盲目跟风、相互模仿,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差异化不明显。此外,传统作坊式的中小企业居多,且多数企业仍集中在制造加工环节,设计、研发、展销、电子商务、供应链等专业公司、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偏少,多数企业将相关环节放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   针对这些问题,去年10月24日,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专门就纺织服装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工作思路,深入了解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趋势,为做大做强做优纺织服装产业把脉开方。   很快,一个月后召开的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便为汕头纺织服装产业擘画了发展蓝图。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新格局,针对“两特”之一的纺织服装产业,提出要重构纺织服装产业链、价值链,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供应链选品中心、电商产业园等,整合资源畅通产业循环,加快打造超20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目标。如何实现2000亿元的目标?其中一个抓手就是要成立行业协会。其实,成立协会抱团发展的呼声在业内早已有之,这一迫切需求在10月24日的政企座谈后被提出后,重新点燃企业家的饱满热情。当天,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协会的筹办组便已组建完成。   此后,汕头市委、市政府及工信部门多次与协会筹办成员座谈并协调解决筹办过程存在难题,政府“金牌店小二”般的服务和对产业的支持、重视,令协会成员们备受鼓舞。仅仅一个多月后,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便揭牌成立,正式开启纺织服装企业抱团出击的新格局。   “很多企业都积极申请入会,目前已有600多家企业加入协会,约占全市纺织服装企业的十分之一,几乎囊括了业内所有特色企业。”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秘书长余少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企业家们都感慨,现在感受到了关爱,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都动起来了,大家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信心起来了,那么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又该如何实现升级蜕变呢?汕头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汕头市正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加快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总部大厦、展会展览中心、纺织工业产业园区“四大工程”规划建设。   同时,还将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建设若干集研发、设计、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智能化纺纱、智能化印染生产、智能化非织造布生产、智能化织造车间、智能化服装、家纺车间等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   此外,汕头还将打造粤东纺织服装开放高地,充分利用汕头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与百载商埠在纺织服装产业的沉淀基础,以汕头的内衣家居服、毛衫,潮州的婚纱,揭阳普宁的T恤、内衣等加强汕潮揭三市在纺织服装产业融合对接。   而今年5月,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又将迎来一大盛事。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将在汕头的潮汕博览中心举办,博览会将打造集品牌推广、文化传播、展示交流、高端论坛、趋势发布于一体的国际化纺织服装产业平台,目前300多个展位已全部售罄,筹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我们将从举办中国潮汕服装博览会为切入点,延伸到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的建设,持续实施纺织服装‘四大工程’,推动汕潮揭互利共赢,加快打造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市。”汕头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练江奔流不息,奏唱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动人旋律。而汕头纺织服装的进阶“变奏曲”也已悄然奏响。   专家访谈   陈鸿宇:汕头纺织服装要做好“精细”和“开放”两篇文章。   今年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将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列为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明确将汕头列为沿海经济带东翼布局发展“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的核心城市。汕头该如何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打造超20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目标?广州日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广州日报:广东是我国重要的服装大省,已形成多个服装特色产业集群,相比之下,汕头纺织服装的优势是什么?   陈鸿宇:汕头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一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体现在潮汕文化中的“精细”和“开放”两个特点。汕头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优势,从捻纱、织布、染整、印花、提花、拉毛、经编、刺绣乃至象模杯、织带、织唛、钢圈、骨胶、布勾、珠片等内衣使用的辅料一直到内衣成品制造,产业链发展完善。二是目标市场细分比较准确,汕头纺织主要集中在内衣、家居服和羊毛衣,有集中的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如拥有以潮阳、潮南区的谷饶、两英、峡山、陈店四大“中国针织内衣名镇”为基础的潮汕内衣产业集群,是我国最大的针织内衣、家居服和内衣面辅料、内衣配件原产地,其产能规模占全国同行业的50%左右。三是汕头纺织服装的制作、销售成本较低,且韧性比较强,因此受客观因素冲击影响较小,韧性强。   广州日报:成立纺织服装协会、举办服博会等系列举措,将为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陈鸿宇:成立行业协会是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举措,协会可以形成一张大网,将大量的纺织服装企业联合起来,并建立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平台。举办服装博览会汕头更是责无旁贷,对粤东纺织服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办成更加开放的服博会,让粤东、大湾区、港澳的纺织服装行业的相关企业都参与进来,让各种各样的产品得以展现,有助于将更多资源吸引到汕头,延伸供应链条,壮大产业规模。   广州日报: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如何更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陈鸿宇:汕头纺织服装要继续做好“精细”和“开放”两篇文章,“精细”是做好内部管理和产品创新,“开放”则是要跟湾区甚至国际市场挂得上链、融得进圈。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实现汕头市与粤港澳大湾区设计、技术等产业错位、配套、协同发展。   2022-05-05 18:06:57
2022年五一期间棉花市场运行情况   导语:五一假期期间,ICE美棉再创新高,突破152.9美分/磅,港口外棉清关人民币报价暂稳,成交鲜少。当前青岛港2021年印度棉M1-5/32报价21800-22000元/吨,2021年巴西棉M 1-5/32报价23100-23200元/吨,2021年度美棉EMOT 31-3-36报价23800-24000元/吨;我国国内纺织企业需求不旺,叠加新冠疫情导致货物流通受阻、汽运成本增加,市场节前、节假日期间成交未见明显增量,而主要港口进口棉商业库存继续增长。      奎屯市场:奎屯市场新疆棉3128B价格为22300元/吨,较节前上调50元/吨。棉企整体销售进度偏慢,部分企业持观望心态,由于资金压力大,部分企业出货意愿增强,由于假期无盘面,下游企业采购需求偏低,市场整体成交清淡。受美棉期价上涨影响,预计节后奎屯市场棉价稳中有涨。      昌吉州市场:五一期间,昌吉州市场购销基本处于停滞阶段,部分一口价资源鲜有成交。因21/22年度棉花加工成本高企,期现仍处于倒挂状态,棉企当前销售进度仍慢,棉花库存同比仍处于偏高水平。目前仓库业务正常展开,近期出库、移库数量尚可。因外盘表现偏强,叠加棉企挺价意愿仍强,预计节后棉价震荡偏强,关注下游需求和外盘情况。      喀什市场:喀什市场新疆棉3128B价格为22350元/吨,较节前价格稳定。当地棉企整体销售进度较慢,且资金还贷压力较大,部分企业降价出货意愿增强,市场陆续出现一些低价资源,不过下游企业采购需求偏低,多以刚需采购为主。预计节后喀什市场棉价或维持稳定。      阿克苏市场:五一假期期间,阿克苏市场轧花厂依旧积极销售,但成交清淡,机采3128B皮棉一口价报价22000-22300元/吨,较节前稳定。整体而言,市场价格参差不齐,仅零星成交,销售进度各家企业情况不一,部分轧花厂表示后期面临资金方面的压力。新棉播种基本结束,近期天气良好,棉花出苗相对顺利。      巴州市场:棉花价格稳定,3128B新疆机采棉价格22200元/吨,市场基本处于休市状态,轧花厂现货销售零星不足。由于库存压力较大,轧花厂出货意愿偏强,但下游需求仍未释放,销售进度不到50%。由于资金压力增加,预计节后市场价格稳中偏弱运行。目前天气气温稳定,棉田出苗情况较好,棉农积极投入苗期田间管理工作。      山东市场:棉花价格较节前基本持平,3128B新疆机采棉22600元/吨,贸易商基本处于放假状态,现货交投清淡,下游暂未补库。由于需求不佳,预计价格维持震荡走势。下游方面,纱厂维持正常开机,但出货节奏放缓,新单跟进乏力,厂家成品库存小幅增加,市场行情略显弱势。      江苏市场:五一期间棉花购销滞缓,需求不畅,受疫情影响,棉花仓库出入库受阻,提货进度缓慢,贸易商货源基差点价交易为主,由于期货休市,贸易商处于放假状态,暂无交易,下游纺企纱线成品库存压力较大,采购积极性不高,预计节后市场陆续恢复采购节奏,纺企随用随采,刚需补库。      湖北市场:五一期间,湖北市场皮棉市场暂稳,3128B新疆机采棉价格为22900元/吨左右,公重带票。因郑棉期货五一期间休市,贸易商基差点价资源暂无成交,市场购销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因当前皮棉购销暂缓,仓库皮棉出入库缓慢。节前外盘表现偏强,国内棉花整体跟涨,预计节后棉价延续偏强态势,下游因需求疲软采购原料仍谨慎。      河南市场:河南市场新疆棉3128B价格22800元/吨以上,基本稳定。贸易企业基本处于放假状态,市场报价减少,小部分纱厂放假5-7天,大部分纱厂正常开机。部分棉企陆续将新疆棉发运到河南,纱厂原料库存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产品库存压力较大,整体市场行情仍旧低迷,预计节后河南市场棉价企稳为主。      河北市场:河北市场新疆棉3128B价格22850元/吨左右,价格稳定。五一假期河北市场新疆棉报价减少,部分小纱厂放假一周,大型纺纱厂则正常开机。河北当地贸易商陆续将新棉移库到河北,当地纱厂依旧保持原料低库存运行。整体市场行情仍旧低迷,预计五一节后河北市场棉价以弱稳为主。 2022-05-07 17:06:06
中国棉花的三个贡献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妇孺皆知。她千里送寒衣给丈夫万喜良,可等她赶到丈夫那里时,却得知丈夫已经死了。这个悲情故事完全合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逻辑。这里且不论孟姜女是否哭倒了长城,想说的是,这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当年送的是什么寒衣。      寒衣即御寒之衣。据专家考证,古人最长见的寒衣是裘,但只有贵族才穿得起;其次是袍、茧。袍与茧的区别在于絮在衣服里子与面子之间的东西不同,絮新丝绵的叫茧,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诗经??秦风?无衣》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句。可见,袍是战士所服。茧相对高级一些。也就是说,孟姜女当年赶制的寒衣是袍。这种御寒之物效果如果不得而知,但基本可以肯定,比不上今天的棉大衣。      孟姜女为什么不制作棉大衣,而要给寒冷的北方服劳役的丈夫制一件袍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时候,还没有棉衣。不仅秦时没有棉,汉以前都没有。只是到了唐,棉花种植才引进中国。      孟姜女之后差不多过了1500多年后,棉花才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种植。此事要归功于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      中国棉花的贡献有多大?以下三个方面是最为突出的:      首先,它解决了中国人的穿衣问题。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衣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甚至排在了食的前面。“衣、食、住、行”,先有衣服穿,这才叫人的生活。肚子饿一点还能硬撑着,没有衣服穿,怎么参加公共活动?      讲“仁爱”的孟子曾有这样的主张:“五宙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但在后人看来,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不过是孟子所理想的经济制度,是农业社会的乌托邦,实际上并没有实行过。尤其是上古之时,老百姓根本穿不上锦衣帛衣,只能穿麻、毛编织品,最早见的是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而且毛糙,也不暖。有的甚至连褐也穿不上,《诗经》就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感叹。      专家们对麻被棉取代的过程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大致开始于北宋。但直到元朝,棉花种植的面积都较为有限。《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中国的“植棉开始于13世纪,在明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草棉和亚洲棉在唐朝以前就由印度传入中国,但直到宋朝才开始进入中原地带种植。      明朝为什么要老百姓大肆植棉呢?      美国学者尤金?N?安德森指出,明朝在时间上相当于小冰河时代的最恶劣时期,冬季寒冷无比,夏日则要么天旱无雨,要么大雨骤至。气候并不是棉花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所采取的以农立国的新举措。他毕竟是从社会最低层成长起来的草根皇帝,懂得安养生息,不仅实行了屯田制度,军粮自给,还兴修水利,并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朱元璋的“圣谕”中说,朝廷要“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木,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朝廷规定,有田5至10亩的农户,必须植棉半亩。明朝提倡植棉的背景是多重的。允许部分税收改用棉花交纳的举措表明,朝廷赋予棉花与丝绸并驾齐驱的地位。      棉花的种植较麻有不少优点,比如,棉田收获的棉花纤维数量要明显高于麻田所提供的纤维量,棉花的种植条件较麻更少限制,麻长成后要经过沤麻这道工序,泡制麻杆必须在炎热的气候中进行,而且还必须有活水。棉花长成后,只需采摘下来就可以了。传统的方法是手工劳动,而现在机械采摘已获得成功。2005年,在新疆石河子垦区,100台进口采棉机首次对近28万亩棉花进行采摘,采净率达90%以上,被称为“植棉史上的一次革命”。纺麻则是以纺车来完成的,甚至有时要装上叶轮并以水力传动。弹棉花纤维时使用的器械相反却要简单得多,一般仅由一人操纵。      八十年代以后,我国沿海城市建立起发达的棉纺加工业,我国棉花主销区位于沿海及中心城市,如京、津、沪、广东等地。近几年,国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东锭西移”战略,棉花的消费区逐渐向主产区转移。      明时,上海至太仓是一个大的产棉区,也是一个商品棉集散地。据《农政全书》记载,“海上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而在诗人眼里,“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棉花)富户积如山……昔年河北载花去,今也载花遍齐豫。北花高捆渡江南,南人种植知何利。”到万历时,棉花大面积种植在山东河南地区已渐趋普及,而北花已向南方倾销。棉花种植遍及南北,棉布成为国人的主要衣料。明朝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即商贾之家不得穿绸纱。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标布”、“木棉布”这些名牌布畅销国内外。普通百姓买不到上等棉布,自家纺织也能解决穿衣问题。在鸦片战争前夕,棉布的总产量已增至3.15亿匹布,也就是说,每个居民占约3/4匹布。大部分农民都保存其皮棉以用于缝制粗布衣。      棉布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既便是今天,纯棉制品依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内衣和儿童服装,棉织品大大优于化纤织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棉花的需求发产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国民衣着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1978年全国棉花产量只有216万吨,经过国家的政策扶植,现在的生产量已达600万吨左右。但这还不能满足需要。除了自产,还需要进口。      第二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图。但在棉花大规模生产以前,妇女们织的并不是棉布,而是绢,也就是缫丝织绢。古乐府诗中有“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的诗句。汉制四丈为匹。据推算,一个劳动妇女,一天工作,大致可以织绸四五丈之多。“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之句。这里的织素,也指的是织绢。      妇女织绢的历史时间很长,既便到了明代,丝纺织业依然很发达。丝纺织的工具较为复杂,而棉纺织则简单得多。棉纺织业的发达,使更多的女性成为有业者。从广义上说,是为妇女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      晚清着名学者莫友之在其《甲辰家规》中认为,“《诗》曰:‘为絺为绤,服之无(译字去言加反文)’,即周之所以王;‘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即周之所以衰。”这位传统的士人坚持认为:“妇人职主中馈,而各衣其夫,未有在室不习而遂能者,锦绣纂组徒害女红,反其所当务,则将来教训之不率,家政之放失,即莫不由之。”也就是说,善纺织是旧时女性素质的一个标志,如同现在的学历证书。莫友之还说,“吾家世传织作,先妣唐太孺人,既老而失明,犹纺绩不缀;李太孺人,且以雇绣资市棉花纺织,衣诸子;诸嫂皆精斯业,已适人诸姊妹亦然,且并习馈事,是不可坠也。”由此可见,棉花纺织在彼时早已深入民间,成为广大妇女的通用职业。      早在元朝,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黄道婆就将她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到了明朝中后期,松江已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远近流通”、“衣被天下”,巨贾斥数十万两白银来市者,“牙行对垒相争”,并非个别现象,据推算,每年成交额少说也有数百万两,但仍然是“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松江的纺纱者,“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      清光绪年间刊印的《太平欢乐图》中有一幅收纱之图,状摹了江南一带因盛产棉花,每家每户都将收获的棉花纺成纱线,于是便有一些人沿门挨户地去收纱的情景。这些纱,基本出自家庭妇女之手。它们也是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直接结合的产物。      纺织不仅在中国是女性的职业,在国外也是一样。英国一名工厂视察员1864年4月30日的一份报告说:“因棉荒而失业的不幸的妇女们,成了社会的遗弃者,而且现在仍然如此……年轻妓女的数目比过去25年增多了。”      学者黄仁宇指出,在明朝,制造棉布是一种家庭工业,妇女纺纱可以补助家庭的收入,在贫困佃农的户内尤为不可少。据有的学者推算,加工棉花的劳动可能会确保五分之二的家庭获得额外收入。      第三,  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朱元璋肯定没有想到,他所倡导的植棉运动,到了数百年后,竟然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一个问题。      试举一例:2005年9月份,美国全国纺织组织协会和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联盟等四家机构联合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提出对我国9类纺织品服装进口继续采取保护性措施的申述。根据该申述,2005年1—7月,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大量激增。在该申述提出继续实施保护性措施的7类服装商品中,进口数量总计达到8.50亿件,平均增幅达627%。其中,进口增长最快的是棉质衬衫(338类和339类)和棉质裤子(347类和348类),增幅分别达到1287%和14227%,为2.27亿件和2.05亿条。      经过明朝的大发展,棉布被国人普通接受,到了清朝,棉花的生产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引进新品种。清同治四年(1865年),陆地棉种(又名洋棉或美棉),由英商从美国引入上海试种。棉花有不少种类,但广泛被应用于商业上的只有四种,分别是草棉、亚洲棉、海岛棉和陆地棉。现在我国种植的三大棉种是:“陆地棉”、“海岛棉”和“亚洲棉”。      棉花虽是“舶来品”,但经过勤劳的中国人民之手,棉花产品(“印花棉布”)却很早就从中国走向世界。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数十年间,与棉花有关的交易始终占有对外巨额贸易1/2的份额,这与丝绸和茶叶相比较,则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当时,英国商人不仅从中国购买紫花布(印花棉布),还从印度向中国运来原棉、布匹和鸭片。美国学者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写道:19世纪的统计数字确实向我们清楚地表明,中华帝国出口原棉,进口制成品、棉纱和棉织品。      当然,由于进口外国的棉布和棉纱,民族手工纺织业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据学者考证,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      1882年,琼州附近的文昌,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这又带来另一种效应:棉花价格的提高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如上海、南汇两县以及浦东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二”。如皋、通州、海门三县,“三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不仅原来的产棉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了就是许多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了。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棉花生产走过了一段弯路。随着对棉花需求的增加(从消费情况看,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1980年仅为4.1公斤,2005年则达到了14公斤,其中“十五”期间增加量超过此前增加量的一半)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棉花生产,特别是棉纺织品的出口,又呈现出新的生机。 2022-05-10 13:49:16
373亿花到哪去了?2021年61家服装、家纺上市公司销售费用面面观   随着年报窗口期关闭,A股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完毕,数据显示,2021年,A股61家服装、家纺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69.01亿元,合计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22.83亿元。      为业界所关注的是,受疫情影响,2021年,在市场费用方面,A股61家服装、家纺上市公司整体销售费用依然居高不下,2021年度,上述公司用于差旅、广告宣传推广、仓储运输、租赁水电物业等多个方面的销售费用金额高达373.65亿元。      从销售费用中看,人员成本位居第一位,2021年,A股61家服装、家纺上市公司用于工资薪酬的费用高达120.11亿元,其次为广告宣传推广费,达57.21亿元,折旧摊销费用达28.07亿元,租赁水电物业费24.21亿元。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促进国内纺织服饰发展与出口,推动服装服饰向创新创造转变,倡导产品技术研发,鼓励拓展品牌历史文化底蕴,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而受疫情影响,全行业发展受阻,国内纺织服装、服饰企业由 2019 年 12 月的 13876 家下降到 12653 家,行业规模有所下降,服装类新产品出口在2019年与2020年遭遇-7.16%与-6.69%的负增长;随着国内疫情控制,市场得到恢复,2021年纺织服装、服饰业营业收入迎来8.22%正增长,而疫情时期线上销售受影响较少,始终保持增长。      业内人士就此认为,伴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服装、家纺行业和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因此,在大环境不利的形势下,控制不合理的营销开支,开源节流已经是势在必行。 2022-05-10 16:17:09
棉花播种基本结束 今年丰产预期较高   随着立夏节气到来,新疆地区棉花播种已基本结束。由于今年4月份疆内极端天气发生相对较少,而且大量精量播种机械投入使用,棉花播种进展顺利,播种周期明显缩短。去年4月底北疆多地出现降雪天气,导致众多棉田进行了补种、甚至重播。今年广大植棉农户总结历史经验,大型植棉户适当分散集中播种时间,同时通过及时滴水出苗等方式,在天气良好情况下,促进棉花尽早发芽出苗,降低棉苗长时间对温湿度的依赖。   据了解,进入5月份后,南疆大部分地区棉花出苗率已经过半,而且五一假日后,阿克苏地区天气继续以晴好为主,气温多保持在16-30度,为棉花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北疆多地有扬尘风沙天气外,但对棉花生长尚未造成太大影响。据部分种植户反馈,近两年棉花种植收益增加明显,虽然租地费、化肥等种植成本有所增加,但可观收益驱动下,农户加大成本投入态度积极,购买腐殖酸原粉压低盐碱提高地温等新型保耕促产措施得到广泛应用。另外,从兵团团场到地方农业合作社,线上线下种植技术培训不断开展,都为今年棉花丰产提供了坚实基础。   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3月中下旬展开全国范围棉花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中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4398万亩,同比增加78.9万亩,增幅1.8%,其中,新疆意向植棉面积为3639.0万亩,同比增加2.3%。另外,随着疆内种植农户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同期极端天气发生频率的下降,今年棉花单产有望增加,种植农户对今年棉花丰产预期较高。    2022-05-11 13: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