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首页 纺织化纤行业
汽运出库量增加 新疆棉销售回暖   据奎屯、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棉花监管库反馈,新疆棉汽运出库量呈现一定幅度的回升,发运重点流向仍然是山东、江苏、湖北、河南等棉花消费大省。      目前,物流公司、个体车辆运输费均呈小幅下降,一方面近期内地各省市全力保障运输通道畅通(尤其长三角地区),疫情防控对物流的影响明显减弱,新疆棉公路发运时间缩短,费用下降;另一方面随着2022年春播结束,疆内货物运输进入“青黄不接”期,加之上海及周边有序解封,车辆出疆意愿持续回升,相互压价、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      湖北某棉花贸易企业反映,近期棉花市场成交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涉棉企业询价采购仍以中高品质棉花为主,对低指标、低可纺性的机采棉及高升水的南疆手摘棉兴趣不高;二是成交集中在疆内棉花监管库或疆内交割库,占比一般超过80%,内地库新疆棉报价高于疆内库500-600元/吨且多在交割库而被一些买家放弃;三是北疆奎屯、石河子、昌吉等产地机采棉询价成交情况要稍好于南疆机采棉,在报价持平或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棉纺织企业、贸易商更倾向于选择北疆兵团棉花资源。      另外,随着近几日郑棉振荡反弹,企业采购以低基差或者低价的一口价资源为主,压低成本或选择下限资源配棉的现象相对普遍,而考虑到销售进度、库存压力及还贷要求,部分疆内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客户采购量、付款方式不同设定商谈空间,销售持续回暖。 2022-05-20 15:29:53
纺织市场正在经历产业阵痛周期   今年以来,棉纺产业积累的矛盾越发突出,一边是高不可攀的棉价,一边是如履薄冰的纺企,去年棉纺业的无限风光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不可否认,纺织企业正在经历产业阵痛期,这又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棉花销售进度是衡量棉花需求大小的指标,也是衡量行业景气与否的重要参考。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公布的购销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全国累计销售皮棉 294.7万吨,同比减少277.3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减少187.7万吨,其中新疆销售252.3万吨,同比减少253.9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减少155.7万吨。棉花销售进度大幅落后于往年同期,对行业来讲并不是好的征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纺织企业需求减少呢?      据记者了解,现在企业原料采购减少无非是这几个原因,一是棉价处于高位,市场风险加大,企业随用随采,尽量压低原料库存;二是产销处于倒挂状态,企业生产积极性低;三是市场订单少;四是化纤替代的增加。现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保证现金流畅,整个棉纺产业链都在去库存。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截至4月初,被抽样调查企业棉花平均库存使用天数约为29.6天(含到港进口棉数量),环比减少4.1天,同比减少12.7天,比近五年(即2016-2021年,扣除2020年, 下同)同期平均水平减少6.1天。推算全国棉花工业库存约66.8万吨,环比减少12.2%,同比减少30.5%,比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减少14.7%,创15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纺织集聚区的调研看,现在纺织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前期棉花采购成本较低的企业亏损少一些,采购成本高的企业亏损较大,受访的企业一般亏损额度都在500-1000元/吨(企业原料和财务成本不同,亏损会有差异)。比如安徽一家受访企业采购的新花价格都在22000元/吨以上,40S普梳纱销售价在30000元/吨左右,按照1.2的纺纱制成率,企业基本亏损800元/吨左右。对纺企而言,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怎么会有生产积极性呢?      去年四季度以来,企业订单已经出现颓势,不仅外贸订单减少,而且国内订单也很有限。由于国内疫情防控和物流原因,到今年四五月份,企业订单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终端消费受到很大影响。在国内纺织集聚区一旦出现确诊病例都会面临封闭的风险,企业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今年上海爆发的疫情,导致江浙地区企业开机率大幅下降,很多企业开机率不足50%。为了避免亏损进一步扩大,河南等地纺企要么降低开机率,要么延长放假时间渡过难关。从全国其他地区调研的结果看,今年企业开机率普遍低于去年同期。      恰好这一时期又是纺织业的生产旺季,金三银四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旺季需求,失去的消费只能寄希望于后期弥补上来,但是这个难度又很大。举一个最近流行的段子,原本一个人每月理一次发,由于疫情原因三个月没理发,后面即使管控放开了,他也不可能一个月理三次发来弥补前面的损失。      今年纺企面临的压力的确很大,为了减少亏损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据了解,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相当一些企业调整产品线,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的混纺纱。由于混纺纱成本明显低于纯棉纱,市场需求加大,销售优势明显。以往在棉花和化纤价差不明显的情况下,纯棉纱和混纺纱各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如今混纺纱价格优势增加,正在蚕食纯棉纱的市场份额,虽然没有具体替代的数量,但是从各地受访企业调查看,混纺纱的市场需求明显增加,销售也要好于纯棉纱,而这也会造成用棉量的减少。      今年对外贸企业来说会更艰难,由于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企业采购外棉面临很大压力。虽然郑棉总体上跟随外盘上涨,但上涨跌幅度远小于外棉,截至5月中旬,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与国际棉花指数(M)价差在3000元/吨左右,而按实时汇率计算,内外棉倒挂5000元/吨(企业采购时可以议价,实际价差会小一些),如此大的价差势必会影响到外贸企业采购。      现在外贸企业进退两难,如果采购外棉纺纱,下游织布企业无法承受这么大的价差,除非是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无法大批量生产的高端纱线。如果不采购外棉纺纱,将会招致美国制裁(美国出台法案禁止新疆制品进入其市场)。山东一家以外贸订单为主的企业正遭遭遇这样的困境,由于今年棉价太高,国家有关部门发放的滑准税配额都未能被企业消化,原因是价差太大,企业无力消化,难以按需采购。因采购不到合适价格的外棉,新接订单减少,企业只能放假调休。      5月份,市场采购减少导致外棉港口库存和上月相比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进口成本持续上升,有配额的棉花贸易企业、棉纺织厂都减缓或暂停外棉清关。据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3月,我国进口棉花20.42万吨,环比增长10.41%,同比下降27.18%。2022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61.70万吨,同比下降36.46%。同时,棉布出口也在下降,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3月,我国累计出口棉布15.98亿米,同比下降11.11%。      外贸市场遇阻,企业是否可以转内销。山东受访企业认为,外贸企业都转为内销,一是加剧内销市场的竞争;二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拓展客户难度大;三是内销市场本身需求也较弱;由于新冠病毒传播和感染力不断加强,各地纷纷加强防控措施,纺服终端消费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致使收入减少,加上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类似服装这些弹性消费必定会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的数据,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前值为9.3%,预期值为7%;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前值为-3.50%,预期值为-6.1%;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至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其中,其中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8.2%,创历史新高。在投资减少,失业人数增加,疫情防控收紧的条件下,服装消费形势较为悲观。      据记者了解,中美贸易摩擦经过了5年时间,中国企业应该基本上找到了应对美国市场份额缺失带来的订单减少的办法,这就是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然而在疫情、物流影响下,这一问题凸显出来,由于内外棉价差过大,采购外棉纺纱不仅原料成本上涨明显,而且全球海运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导致纺服产品最终运输到目的地的价格会大幅上涨,国外客户无法接受,因为他们有价格更便宜的供应方。在以前,即便内外棉花存在一定价差,但是幅度很小,国内企业能够通过生产等环节消化,现在价差过大,企业已经无力消化了。      面对国外的围追堵截、国内疫情和花纱价格严重倒挂,纺织业的内销和外销都难以打开局面。现在纺织企业遇到的是一道难度综合题,不是简单的算数题,只要产业阵痛周期开始,就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着实需要勇气和智慧。 2022-05-20 15:30:08
焦点访谈:从一根纤维到最后的成衣,中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纺织产业链!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本,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业有了很大进步,许多产品不仅占据了原本被进口产品主导的国内市场,还有很多在国际市场上也具备了竞争力。5月15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播出系列节目《领跑的密码》,关注我国制造业中那些悄然积蓄和发力、在国内国际市场成为领跑者的行业和产业。      这期,我们一起关注“纺织”这一传统工业。      纺织是传统工业,更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根纤维到最后的成衣,中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纺织产业链,并从纺织业大国逐步成长为全球纺织业的强国。这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发展领跑密码?      智慧转型   “千人纱,万人布”成为历史      我国每年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50%以上,202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达316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服装市场零售规模超4.5万亿元。支撑这些庞大数字的,正是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为完整、不断转型升级的中国纺织产业链。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纺织业释放出巨大产能,为全世界源源不断提供着价廉物美的服装。但与此同时,中国纺织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命题。“我们自身体量已经非常大了,让它再快跑,可能性不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新闻发言人孙淮滨表示,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综合成本的压力、环保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中国纺织业必须要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发展。      如今,曾经纺织企业“千人纱,万人布”的情景已成为历史。山东枣庄一高档新型特种纱线生产厂房内,目前生产万锭用工只需要35人,而在三十多年前,十万锭的工厂有一万人,相当于万锭用工1000人。      在江苏常熟一个巨大自动化立库中,3分钟就能锁定一件衣服,并且自动贴上快递单,传送到运输车辆上。整个仓储区单日吞吐量最多可达100万件,搬运、分拣、配送、清点库存全由机器人完成。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陵申表示,“经过这几年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迭代升级,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水平和数字化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差异化路线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   加速迈向产业链更高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批勇于创新的纺织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向着产业链更高端加速迈进。      超细纤维广泛运用于高档服装、高性能过滤材料、洁净材料等多个领域。我国一家企业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量产的“海岛超细纤维”,直径仅为头发丝1/100,内部还分布着2664根单丝。重量112克的超细纤维单丝,便可绕地球赤道一周。这家企业超细纤维产品年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约60%。      坚持走差异化路线,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是这家企业从跟跑到行业领跑的关键。该企业用回收塑料瓶生产再生纤维,一年可以生产25万吨再生纤维,消化掉125亿个废旧塑料瓶。2020年,这家企业牵头创办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这也是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级创新中心。      2022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纤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化学纤维是纺织纤维材料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化学纤维生产量占到全世界70%以上。”李陵申表示,化学纤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      用“科技、绿色、时尚”   回应人们从穿暖到穿好      2020年底,中国工程院组织多位院士和专家,对我国制造业26个行业和制造业强国做了对比和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有5个行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领先的是纺织工业。这也意味着我国纺织强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正是纺织业通过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      科技、绿色、时尚是我国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纺织业生产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回应的正是越来越富足的中国人从穿暖转变为穿好、穿着多样的追求。      大连一家定制服装企业,除线下门店有很大一部分销售都是来自网络订单。消费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选择面料,参与款式设计,还可以实现远程量体,只需要按照要求拍摄照片就可以智能地展示出领围、腰围等多个部位的尺寸数据。      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穿衣需求,催生出大量小众品牌和更多想象空间。直播电商这种新业态,让服装行业从设计到生产,从批发到零售的传统模式也发生着巨变。      超越“衣被天下”传统概念   成为“编织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纺织业不仅在各个环节都在做大做强,进行转型升级,纺织业所涉及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      从冬奥运动员的功能性运动服装,到航空航天特种装备材料,再到工业粉尘大气污染治理使用的“袋除尘”过滤技术等,今天的纺织业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衣被天下”的概念,而成为编织世界的重要手段。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成为企业的立足点,我们也对中国纺织业的未来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2022-05-20 15:30:19
印度可能考虑禁止棉花出口 直至9月  外电5月18日消息,两位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其他抑制创纪录高的棉花价格的举措未能奏效,印度棉花出口可能被禁止,直至9月。政府在周二与行业人士开会,就紧急措施集思广益。   政府要求参加此次重要会议的业内人士在周一之前提出具体建议,同时敦促出口商自愿减少海外出口。   据上述两位出席会议的人士透露,在由印度工商、消费者事务和纺织业部长PiyushGoyal召集的此次会议上,官员和行业高管讨论在9月之前全面禁止出口的方案,将其作为最后的选项。   随着棉花价格的暴涨,全国的纺织企业都受到打击,政府干预市场的压力陡增。根据当日早些时候公布的官方数据,4月纺织品批发价格指数通胀攀升至12.98%,该指数在过去几个月一直为两位数。   上述一位官员表示,Goyal要求行业代表成立一个委员会,并在本周结束前向他提供解决方案。只有在其他解决方案用尽之后,政府才会选择禁止出口,该官员称。   另一位官员称:“政府已建议棉花出口商确保与去年相比减少25%的出口,以便有更多的纱线供国内消费。”   许多纺织品制造商要求禁止棉花出口。业内高管表示,他们还提出其他一些建议。   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FEIO)通知政府部门,高投入成本正对出口商构成挑战。该组织建议将棉花纳入《基本商品法》,该法令允许政府控制列入清单的商品的价格、生产、供应和分销。   一位政府官员表示,此类提议必须来自纺织部。“根据《基本商品法》,纺织部必须向对外贸易总局(DGFT)提出请求。DGFT尚未接到这样的请求。”。   今年年初,政府下调原棉进口关税10%,直至9月。然而,这并未能帮助降低价格。   纺织部长UpendraPrasadSingh上个月曾表示,如果棉花价格继续飙升,可能会实施棉花出口禁令。   棉花价格在几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翻了一番,达到90000卢比/坎帝以上,部分品种的价格触及100000卢比/坎帝。禁止出口将会向国内市场释放棉花,进而帮助抑制价格上涨。   棉花价格高企对印度纺织业的影响尤为严重,因为该行业严重依赖棉花,与其他人造纤维占据大部分份额的市场不同。   Singh此前表示,在10月新棉入市之前,棉花价格不可能下跌。   2022-05-20 15:30:27
没结果!各方协力难寻印度棉出路   本周一,印度南部纺织重镇蒂鲁普尔70%的工厂停产罢工,以抗议目前不断上涨的棉花价格,希望可以引起联邦政府的重视。近期印度S-6现货价格在向上突破十万后,仍未停下上涨步伐,目前已攀升至109500卢比/坎地,折180美分/磅。   17日印度纺织部长同棉花产业各方人士召开会议,就如何应对空前高涨的印度棉价格进行讨论,会上纺织部长Piyush Goyal宣布成立印度棉花理事会(Cotton Council of India),成员由来自纺织部、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工商部、印度棉花公司(CCI)以及棉花研究所的各方代表组成。该理事会旨在调节印度棉花高涨的价格,并全面研究提升印度棉花产量的解决方案。会上各方暂未就控制棉价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目前纺织部长已要求新成立的印度棉花理事会于下周之前上交新的提议。   会上印度政府建议棉花出口贸易商控制出口量,以便更多的印度棉可供国内消费。此外,纺织部长要求各方关注棉花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帮助棉农增产增收,促进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有消息人士指出,会上有大量纺服企业要求政府禁止棉花出口,但其余各方认为限制出口绝非万全之策,只有在用尽其他手段并仍未见成效之后,政府才可能采取行动禁止出口。   2022-05-20 15:30:40
纺织业订单流向东南亚 企业更要练好内功  当下东南亚国家放宽疫情防控措施,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其影响很快反映到外贸领域。仅以纺织服装行业来说,我国一些纺织服装企业观察到外贸订单流向东南亚,但由于流失的多是中低端加工类订单,尚能承受。   “公司今年外贸行情比去年好一些。尽管今年前一段时间情况不好,但自从人民币汇率贬值后很多订单就来了。另外原材料没有往年那么贵,原材料成本对市场行情的影响不大。”苏州市璟致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洪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我也看到一些订单流向东南亚,目前转移至东南亚的纺织订单以加工类居多。纺织行业产业链条长,部分环节工艺复杂,东南亚国家无法完全承接。但我们也注意到,东南亚国家在服装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积累,在服装贸易方面可以抢到很多订单。”   欧阳洪还透露,有国外采购商找他采购纺织面料,不同于之前将纺织面料运送到国内某加工地点,而是让他把纺织面料直接发到越南,很显然是要在越南加工服装。但欧阳洪所在的企业不会转移到越南生产,因为公司的纺织业务涉及到很多配料,需要配套支持,国内相关产业链比较完整,而越南只能完成一部分环节的加工,如果转移过去还需要花很多心血和成本去找配套厂商,不太方便也不划算。   浙江亿衡针纺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杨玲介绍说,公司生产的袜子品种较多,颜色多样,市场定价也较高,目前来看转移到东南亚的订单多是中低端的袜子产品,暂时对该公司影响不大。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晓峰告诉记者,纺织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的情况确实存在,越南今年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较快,数据显示有不少订单是国内企业转移过去的,包括相当数量的浙江企业。他介绍说,东南亚国家人工成本低,还能避开某些贸易壁垒,越南、泰国等虽然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但其纺织服装业和食品业很兴盛,产业基础较好,能承接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这些高端产业则承接不了。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外贸系讲师李顺洪分析说,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的现象一直存在,涉及人口红利等因素,当下的纺织服装外贸订单流向东南亚,和越南等国家大力推进复工复产有关,尽管越南疫情形势其实并没有好转。   对此,我国企业怎样应对?针对人工成本问题,欧阳洪所在的公司已经和机器厂商沟通,争取继续升级设备,从而可减少使用人工,比如产品包装以前是手工包装,一位包装员工资7000元/月,现在改成自动包装,效率更高;产品装车以前是工人肩扛,作业较慢,现在也实现自动装车。   张晓峰认为,我国企业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是企业根据市场情况所做的选择,从国内产业发展来看,高质量发展是唯一出路,同时还要打造好的营商环境。   具体来说,张晓峰分析,公司营业涉及两大块成本——工资和房租,目前国内工资成本降不下来,浙江一线工人月工资7000元至8000元;而原材料成本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一时改变不了,企业可以做的是改变自己,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纺织企业应在面料、款式和品牌等方面全面提升。   “当然也要看到,提升质量和品牌国际知名度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品牌以后,产品利润和附加值就高了,就能更好地应对成本上涨和订单转移等压力。”张晓峰说。   2022-05-20 15:30:51
产业集群市场运行情况最新调查显示 棉纺织企业货物运输仍为难题   近期,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棉纺织产业集群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经济运行面临较多不确定性,棉纺织产业集群企业经营受到各因素的叠加影响。“五一”劳动节假期,集群企业多数正常开工,部分放假1~3天不等。部分集群企业在经历静态管理之后,生产生活已逐步恢复正常。企业普遍反映当前货物运输仍存在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据纯棉纱集群企业反映,当前运行总体稳定,多数企业正常生产。棉花原料价格处于高位运行,浮动变化不大。精梳赛络纺纱等品种销售相对通畅,库存处于正常水平,常规品种市场需求依旧低迷,少数企业库存大于1个月。纱线产品价格下降,利润减少,预计短期内将持续现状。   氨纶纱集群企业反映,劳动节假期期间,大部分企业放假1天。由于上海及其周边区域疫情反复,前期静态管理,近期恢复生产,但形势仍较为严峻,导致客户下单谨慎,订单量寡淡。原料价格总体平稳,产品利润空间受挤压严重,后市关注疫情变化以及物流畅通情况。据色纺纱集群企业反映,“五一”假期期间,企业放假1~3天不等。目前开台率约50%左右,主要原因是后道服装订单不多,难以支撑纱线的采购,个别客户出现取消订单的现象。运费成本大幅上涨3~4倍,运输受阻,纱线价格每吨下降千元以上,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预计后市要待疫情全面控制后才能好转。   据白坯布集群企业反映,劳动节期间,企业放假2天左右,目前已全部复工。当前开台率在70%左右,订单不饱和,销售运输成本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一季度,七成企业盈利微薄。受疫情多发、原材料价格波动、电价油价上调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后市不容乐观。   据色织布集群企业反映,目前订单逐渐趋于稳定,基本能满足生产需求,但货物运输仍存在较大困难,原材料进不来,产成品出不去。纱线和印染加工成本都处于历史高位,压缩了利润空间,企业接单意愿不强。外单延期造成违约赔款增多,影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据牛仔布集群企业反映,目前开机率在八成左右。近期牛仔纱原料价格出现下调,靛蓝染料价格相对平稳。企业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控制综合成本。受疫情管制影响,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均受阻。与去年同期相比,订单大幅减少。下游市场总体需求不足,内销及外单均较为清淡。    2022-05-20 15:31:31
商务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5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      我国从2013年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0年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又跃居全球第一。去年,以美元计,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跨越了5万亿、6万亿两个台阶,创了历史新高。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了15.1%。      二是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占比显着提高,民营企业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汽车、船舶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汽车出口额比2012年增长150%。      三是贸易创新发展成效显着      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层出涌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已经扩展到132个,区内企业建设海外仓超过2000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也扩展到了31个。      四是市场多元化取得积极成效      积极拓展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市场布局日益优化,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占比达到了35%。      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      贡献突出      我国从2013年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0年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又跃居全球第一。去年,以美元计,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跨越了5万亿、6万亿两个台阶,创了历史新高。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了15.1%。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带动就业1.8亿人。去年,货物与服务进出口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0.9%。我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3.4%,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盛秋平表示,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提升外贸质量效益      持续推进优进优出,大力发展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支持品牌产品出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优质农产品进口,培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二是支持外贸创新发展      积极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综服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建立绿色低碳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培育绿色低碳贸易主体,加快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      三是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的调控体系,促进法律法规、监管体制、质量标准等相互衔接,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的平台,支持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推动外贸企业多渠道拓展内销市场。      四是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仍然继续,我们将加大力度应对,努力缓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堵、断等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要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重大经贸展会,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用好RCEP自贸协定,积极推动加入CPTPP和DEPA进程,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 2022-05-23 09:14:13
“口罩名镇”探寻品牌兴业之路 ——口罩市场回归理性,口罩产业如何稳健生存和发展?   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防护口罩生产基地、安徽省唯一的安全健康防护用品产业集群专业镇,桐城市青草镇的口罩产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乘势而上、迅速壮大,并在桐城市西南部形成了一片独特的“小气候”。随着全国多地口罩产业兴起,市场竞争加剧,口罩产业重回“微利时代”。通过推动转型升级、走品牌化之路,并通过产业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抱团取暖,青草镇口罩产业不断成长,显现出了新的生机。      抓住市场机遇产业乘势而上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中国口罩小镇”——走进桐城市青草镇,镇区干道路口的一块金色招牌格外引人注目,鼻梁条、耳带、熔喷布、无纺布等口罩生产的原材料销售门店遍布道路两旁。      口罩产业是青草镇的传统产业,在疫情防控中,青草镇已经悄然成为“中国口罩名镇”,口罩产业成为青草镇名副其实的“金色招牌”。      4月27日上午,位于青草镇区的安徽申友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生产设备前忙碌着,车间门口,几名工人正在往一辆物流车上装运货物。      两年来,随着口罩订单的猛增,公司不断增添设备、转型升级,生产线由原先的半自动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产能不断增加,质量持续提升,企业得以迅速壮大。2021年,公司产值达到2500多万元,创税60多万元。      “我们现在有50多名工人,每天生产各类口罩50多万只。这两年,我们共投入四五百万元添置各类生产设备,推动转型升级,生产线实现了自动计数、自动检测、自动包装,产品质量也获得了市场广泛认可。”公司负责人汪孔山说,“现在我们产品主要通过跨境电商出口东南亚、欧美国家,请了专门团队负责运营,今天早上我们就有一批40万只的口罩在宁波口岸装船发往智利。”      申友公司的迅速壮大,是青草镇口罩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样位于青草镇区的安徽惠友防护用品有限公司通过组织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医用防护口罩,获得了安徽省第一张医用防护口罩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填补了全省医用防护口罩产品空白;安徽乐康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得医用一次性平面防护口罩生产许可证……抗击疫情,青草镇这样的“明星”企业接连出现。      青草镇的口罩产业由来已久。青草镇经发办主任罗毓介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青草镇就在生产口罩了,从最初的手工缝制到现在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通过不断技改,产业稳步提升,产品也由最初单一的劳保口罩扩展到现在涵盖劳保、纱布、KN95、KF94、医用等在内的各种类型口罩。      两年来,青草镇口罩生产企业、个体户数量从之前的150余家增长到现在的8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家;现有从业人员1500余人,每天生产口罩2500余万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青草镇口罩生产的原材料基本都是从外地采购,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口罩产业在桐城市西南部形成了一片独特的“小气候”。      当前,青草镇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口罩产业集聚示范区”“安徽省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着力打造“中国口罩小镇”。      思路决定出路成长决定生存      两年来,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口罩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必需品,口罩产业在全国多地兴起。随着口罩产能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口罩产业重回“微利时代”。      从青草镇来看,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使得产业链延伸、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动力不足。另外,管理事务增多、专业化要求更高也使得人才短缺问题日益显现。      “市场瞬息万变,唯有成长才能得以生存。”在市场考验中,不断推动转型升级、走品牌化之路逐渐成为全镇大小经营主体的共识。      申友公司通过转型升级不断壮大,目前已经以45万元/亩的价格在青草镇购置了15亩工业用地,1.5万平方米的厂房主体已经完工,即将进入装修阶段。作为单独供地企业,申友公司将在新的厂区打造标杆式的医用防护用品产业。      两年来,青草镇口罩商标注册增加200多件,3家企业成为“安徽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今年2月,青草镇成功入选“安徽省防护用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以“品牌兴业”战略为牵引,青草镇正在谋划培育3个以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口罩品牌,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商标,促进商标和产业集聚深度融合,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在青草镇区南部,一个占地200余亩的桐城市青草安全健康防护用品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建设。产业园由安徽安健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2020年8月开工,即将建成运营,目前人才、设备陆续到位,招商工作也在紧密筹划之中。      “我们这里口罩产业集群形成较早,但企业规模都不大,过去原材料都是从外采购,想扩大集群又缺少工业用地、产业平台。2016年就开始谋划建设一个产业园,但是当时没有企业有能力带这个头。”安健公司负责人李旭说,“疫情发生初期,原材料价格猛涨,产业链不健全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当有了一些资金积累后,本地7家企业联合启动了这个产业园项目。”      产业园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10亿元,上缴税收3000万元以上,将带动上下游配套及相关服务企业约100家,直接吸纳就业约1000人,间接带动上万人就业,产业园还将建设医疗卫生用品检测中心、研发中心、产学研交流中心等。      在桐城市、青草镇的共同推动下,安健公司和武汉纺织大学达成了功能性安全健康防护用品的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合作,在青草镇建立了博士工作站,聘请项目负责人为产业园指导专家,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罗毓认为,这一产业园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本地企业在产业平台、产业服务、人力资源、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并推动青草镇从单一口罩生产基地向大健康产业智能综合体转型,也将大幅提升青草镇乃至桐城市安全健康防护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22-05-23 09: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