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首页 新材料应用
减少“碳足迹”,从纺织源头做起!——纤维篇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呼声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在我国纺织强国目标基本实现的新发展阶段,纺织服装行业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加速形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纤维纱线领域作为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源头,正加快探索以绿色材料、清洁生产、绿色认证、循环发展等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致力于从源头树立绿色低碳发展“风向标”,减少向下游的碳足迹输出,发挥“杠杆效应”,推动纺织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纤维纱线领域涌现出福建永荣锦江、德州华源、唐山三友、青岛邦特等一大批领军企业。这些企业有的通过智能制造和光伏发电,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的通过研发生产天然植物可降解、循环再生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新技术、新材料,减少污染、赋能大健康,有的通过参与“30·60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行动碳中和加速计划”,携手产业链下游伙伴,共赢绿色未来。   1   绿色材料   减少向下游碳足迹输出   绿色发展,材料先行。从纺织源头为地球减负,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是行业企业的明智之举。在“科技、时尚、绿色”成为纺织行业新定位的背景下,许多纤维纱线企业开始向绿色新材料领域寻求突破,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为行业带来更多可持续低碳的纺织材料选择。   作为再生纤维素纤维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一贯主张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低碳、减碳绿色产品结构体系。如:环保粘胶EcoTang®,与未达到EUBAT技术的粘胶纤维相比每公斤可节约用水24L,降低碳排放2.89KG;再生纤维ReVisco™,以回收的废旧纺织品和木浆粕为原料,实现废旧棉纺织品循环利用;唐丝®彩纤,通过纺前注入技术,将纤维素纤维与环保颜料有机结合,减少后期染整工序,使用一公斤唐丝®彩纤可降低水约100L,降低碳排放4.23KG。此外,三友化纤还开发了竹炭纤维、抗菌纤维、远红外纤维等功能性新材料纤维。   为积极贯彻“双碳”目标,今年,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针对色纺纱板块创新推出“新序十二色”,结合流行趋势,每个月呈现跟节气相关联的颜色,输出传统文化,让客户体验色彩焕新所带来的愉悦感。“新序十二色”在配色方式及生产方式上,聚焦节能降耗,结合来自原料端的绝对优势,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比如再生涤纶、再生纤维素纤维、可降解纤维等,对婴童、内衣,可以用植物染色来实现,将节能减排进一步做深做广,在响应双碳目标上又迈进一大步。   当下,绿色环保纺织材料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作为国内前沿的功能性纤维创新企业,青岛邦特生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创立之初就是秉持着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纯天然原材料,以植物创新力量,打造Naturefi®植物原力纤维平台。公司推出的冰薄荷纤维、暖姜纤维、天茶纤维、板蓝根纤维等植物纤维,智能调温系列、发热保暖系列、冰凉触感系列等功能性产品,以及植物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生物再生技术、气凝胶技术等创新突破,在国内乃至国外市场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当“双碳目标”有了时间线,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许多坚持绿色发展主线的企业都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原液着色纤维销量增长超20%,再生纤维销量增长超300%,功能性纤维销量增长超15%;2021年,德州华源推出了再生黏胶、零碳纤维、可降解纤维等可持续原料产品,打造了植物染叶色木语™、碳足迹可测算CarbonStar™等绿色差异化纱线品牌,公司纱线产量、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产销平衡……   2   绿色生产   打造环保智能示范工厂   在纺织产业链各环节,清洁绿色生产不仅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纤维纱线企业持续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从设备、工艺、产品、管理等环节入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工厂智能化程度,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2020年6月,永荣锦江首个可再生能源试点——8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锦江工厂成功并网发电。目前,一期项目现已建成,每年可提供可再生电力约800万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252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76吨。并网运行以来,系统运营效率高达85%。二期项目12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安装光伏项目正在筹备中,预计2022年8月并网发电,年发电量2925万度,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9213.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9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3.72吨。   除了通过光伏发电节能降耗,永荣锦江还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仓储物流环节零排放、雨水回收等多方面下功夫,并从运营、消费端探索碳减排新路径,持续推进锦康纱、锦生纱、锦逸纱“三根纱”的研发创新,倡导实施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向社会提供绿色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公司的再生锦纶纤维颠覆了传统纤维原料来源,整理利用废弃资源,制造出与原生纤维相差无几的新型纤维,实现绿色、低碳、循环与高利用率的统一。   为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落到实处,德州华源选定子工厂作为绿色先行示范工厂,设定了减碳蓝图,率先购买了绿电,签署了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此外,德州华源在建的智能化高性能纤维高端定制生产线项目,规划建设全省纺织行业唯一的三层智能化、数字化“灯塔”工厂,将高性能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重点发展领域相结合,致力于通过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精益化运营,实现企业节能降碳、清洁生产,打造中国纺织行业差异化纱线智能低碳制造的示范企业。   对于节能降耗,三友化纤从水、电、汽全方位入手,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一方面,开展实施酸性废水回收再利用、F2水深度利用、冷凝水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研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纺丝切断机倒换周期、酸站离心泵变频控制、空气悬浮离心鼓风机推广应用等,降低企业用电消耗;研究实施低品质余热再利用技术、烘干机效能提升、高效降膜蒸发工艺等,推动企业蒸汽消耗量的降低;同时,组织开展缩短黄化周期时间、精炼机效能提升、打包机提产提效等项目研发,不断提升单线产能,降低单位能耗。   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许多企业通过产品研发、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等创新举措,在化解成本的同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更上一层楼。   3   循环体系   构建产业链绿色生态圈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是纺织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某个企业能达成的,需求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努力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全过程的无污染绿色发展,建立从源头到末端产业链绿色循环生态圈。   正如德州华源常务副总李玉斌所言,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企业的投资行为,需要整个供应链的合作参与,公司希望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一道践行绿色纺织,创建美好家园。为此,2021年德州华源积极参与中国纺联“气候创新2030行动”承诺和“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并联合中国纺联社责办、爱慕、兰精以及供应链企业,开展莫代尔服装LCA碳排放测算,全面测算每道工序的碳排放,在消费端展示碳排放量,推动了莫代尔碳足迹产品上市,在行业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德州华源并不孤单,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共同地目标不懈努力。青岛邦特总经理山传雷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要做好节能减排的“减法”,也要做好清洁能源的“加法”,以生态圈理念、产业链思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因此,邦特纤维从产品来源到产品输出,通过技术的创新、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资源浪费,运用新技术、新组合缩短生产周期,稳定产品质量,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推动纺织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为首批加入“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的企业之一,三友化纤目前已完成了双碳目标制定:到2030年单位产品实现碳减排30%,到2055年实现碳中和;发布了企业首个《可持续发展报告》,并计划后续按年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写与公布,开展纺织品全生命周期测评工作,完成了EcoTang®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LCA),披露了EcoTang®碳足迹信息。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东斌表示,未来,公司将加大与国内、国外品牌的合作,从两头逐渐向中间聚拢,推进透明、低碳、可持续的产业链建设,引领绿色消费新趋势。   “公司严控原料入口,坚持负责任的采购政策,全面审核森林产业链和浆粕供应链,提高零碳浆粕和废旧纺织品浆粕的使用比例,不仅实现区域内原材料循环,还与产业链合作伙伴一起积极推进废旧棉纺织品在纺织行业的循环。同时,依托三友集团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了物质的闭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如:利用集团产业网优势,将其他子公司生产的NaOH通过管道直接运输至公司,从而减少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张东斌说道。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行业企业落地规划布局,中国“双碳时代”正式开启,赋予纺织行业企业发展新内涵、新挑战、新机遇。作为纺织源头的纤维纱线领域已经吹响了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的“冲锋号”,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双碳目标,致力于携手产业链伙伴,围绕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提出柔性解决方案,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闭环经济,开创低碳零碳纺织新时代。   2022-04-20 13:43:15
专家深度解读“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意见”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   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促进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   “衣食住行”关乎民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废旧服装越来越多,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问题随之日益突显。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22〕52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于推进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国家层面上,首次明确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发展目标   我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我国也是人口大国,穿衣吃饭,天经地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穿衣的观念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服装淘汰周期也大大缩短,随之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2020年,废旧纺织品产生量约2200万吨,循环利用率约2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约150万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能力和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实施意见》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实施意见》为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强化全链条管理,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   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从回收、交易流通、精细分拣到综合利用等环节,还存在着诸多的堵点、痛点,要解决这些堵点和痛点,不能采取“脚疼医脚,头疼医头”的做法,而是要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从生产端、回收端、综合利用端等方面考虑,统筹各个环节一齐发力,才能达到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的目的。   在生产端,《实施意见》针对推进纺织工业绿色低碳生产,提出推行纺织品绿色设计、鼓励使用绿色纤维、强化纺织品生产者社会责任3项工作。《实施意见》强调,要鼓励纺织企业开展绿色设计,提高纺织品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性;要鼓励纺织企业优先使用绿色纤维原料,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要鼓励纺织企业落实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提高纤维材料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回收端,《实施意见》针对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提出完善回收网络、拓宽回收渠道、强化回收管理3项工作。《实施意见》明确,要合理设置废旧纺织品专用回收箱或相关设施,打通回收箱进社区、进机关、进商场、进校园的壁垒,提高回收箱体覆盖率,合理布局建设分拣中心和资源化利用分类处理中心,及时精细化分拣和分类处理废旧纺织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回收、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纺织品,探索新型回收模式。鼓励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建设废旧纺织品回收及资源化利用信息化平台,整合废旧纺织品来源和数量、利用去向和方式等信息;要规范回收主体及回收行为,指导行业协会加强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   在综合利用端,《实施意见》部署了规范开展再利用、促进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和实施制式服装重点突破3项工作。《实施意见》首次明确了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的工作要求,要规范开展再利用,有序推动旧衣物交易。制修订和完善旧衣物清洗、消毒、卫生防疫、市场交易的标准及规范。引导旧衣物出口规范化,确保旧衣物符合进口国(地区)有关要求;强调要扩大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规模,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在纺织、建材、汽车、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产品高值化发展,鼓励利用企业加强与回收企业衔接,培育具有产业链领导力的龙头企业;提出将废旧军服、警服、校服等制式服装作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组织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废旧制式服装循环利用试点,优化集中循环利用技术路径和市场化机制,这是《实施意见》的一大亮点,也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举措。   三、标准引领、科技创新,规范有序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高质量发展   尽管近几年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实施了几项有关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国家标准,如《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 39781-2021),但是尚未形成标准体系,相关标准呈现碎片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意见》要求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消毒、分拣和综合利用等系列标准,建立健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标准体系。   科技创新是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保障。为加快科技创新,《实施意见》提出将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依托骨干企业,加快突破一批废旧纺织品纤维识别、高效分拣、混纺材料分离和再生利用重点技术及装备瓶颈。值得欣喜的是,“废旧纺织品清洁再生与高值利用技术项目”已被列为科技部“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   四、持续宣传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意义和理念,不断提升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衣服是穿在人身上的,如果人的消费意识没有完成绿色转变,对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意义理解不够,那么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工作也很难达到预期。为此,《实施意见》提出要做好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加强再生纺织品优质宣传。鼓励党政机关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使用废旧纺织品再生制品。开展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进校园、进社区等宣教和实践活动。将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纳入节能环保宣传主题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知名品牌使用再生纤维联合倡议活动,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创新设计大赛等推广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良好氛围。   原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主任唐世君   创新与规范并重   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我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每年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22〕52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于完善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意见》顺应国际趋势,贯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   国外废旧纺织品回收以精细化垃圾分类、设立回收桶、建立专门收集中心、企业回购等方式为主,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慈善捐赠、二手服装销售(含出口)、再生利用等。欧洲各国废旧纺织品主要利用途径为二手服装销售,占总利用量的50%以上。法国废旧纺织品约60%出口到非洲和东欧,约35%再生利用于能源和建材行业。为促进再生纤维市场推广,一些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公开承诺再生纤维使用量目标。   《实施意见》结合国际趋势,贯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以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为目标,着力打通回收、交易流通、精细分拣、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堵点、痛点,强化全链条管理,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   二、《实施意见》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每利用1千克废旧纺织品,可降低3.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6000升水,减少使用0.3千克化肥和0.2千克农药。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纺织原料资源短缺问题,又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实施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目标的达成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意见》有利于解决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企业小散乱的问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水平不高,主要受4个方面制约。一是纺织品面料中混纺材料占85%以上,且大多经过印染加工,不同成分的纤维分离、去色难度较大。二是再生利用产品单一,以再生短纤维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再生利用企业普遍规模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仅有几百家,家庭作坊有上万家,监管难度大。四是消费市场缺乏引导,部分消费者对再生纺织品存在偏见,认为再生纺织品属于低质产品。   《实施意见》提出扩大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规模,加强纺织工业循环利用废旧纺织品,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在建筑材料、汽车内外饰、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将不能再生利用的废旧纺织品规范开展燃料化利用。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产品高值化发展,支持废旧纺织品利用企业研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利用企业加强与回收企业衔接,延伸产业链,开展兼并重组,培育具有产业链领导力的龙头企业。《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能够有效推进小散项目整合,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水平,规范循环利用经营活动。未来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产业将呈现集聚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态势。   四、《实施意见》以废旧制服为重点突破,带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旧制式服装,包括军服、校服、工装和各类执法制服等。废旧制服含有不同配比的毛涤、棉涤等成份,具有体量大、原料相对单一、回收渠道集中等特点,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衔接机制,废旧制服回收利用存在产品单一、产业链不通畅等问题。   《实施意见》提出以废旧制式服装为重点,率先突破,逐步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快绿色回收模式和利用方式创新,推动废旧纺织品规模化、高值化循环利用。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组织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废旧制式服装循环利用试点,优化集中循环利用技术路径和市场化机制。在废旧制式服装回收利用的带动下,将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2-04-20 13:53:54
女装产品开发分析:标准型莱赛尔产品开发应用   近年来我国女装市场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019年达到10573亿元,远高于男装、童装,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我国女装市场规模相对男装市场规模倍数呈现上升趋势,但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例如日本、美国)的2倍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中国女装市场除了一些头部品牌之外,很多新兴品牌发展势头良好,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从行业与消费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观念逐渐强化,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女性更加注重自我需求的实现。在都市生活快节奏和紧张工作的压力下,她们更渴望放松的心境,使能够满足自我感受的休闲舒适成为一种潮流。调研显示,人们在购买服装时更加注重其品质、舒适度和性价比,而很多品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迎合消费者的这种理念,莱赛尔作为新一代的环保科技纤维,完全符合女装产品对时尚、舒适以及多场景穿着的需求,目前已被广泛运用。   莱赛尔面料开发趋势   莱赛尔纤维的强力较高,干强与涤纶相似,湿强也高于其他再生纤维素纤维,而且吸湿亲肤,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目前莱赛尔在时尚女装领域的应用占比最大,与产品分析中连衣裙、衬衫、牛仔裤、裤子、半身裙、短外套等各类产品中均有应用的结果相吻合。莱赛尔面料的主要织造方式是机织,针织产品较少。   未来产品开发方向建议   柔软垂坠:   在纱绉类面料中,应用莱赛尔可以给面料提供一定的光泽性,打造出一种非常自然的面料肌理感。同时莱赛尔的应用,还可以提升面料的悬垂效果。   舒适通勤:   在春夏通勤风格的打造上面,首先可以用纯莱赛尔的斜纹面料打造出一种偏柔和的光泽性,而且面料相对来说稍微厚一点,悬垂感更好,也更适合去做类似翻领的设计,从而更容易体现出服装的通勤风格。   除了纯莱赛尔以外,还可以用莱赛尔混纺面料去打造通勤的风格。   多样色织:   在一些色织产品里面,也可以用莱赛尔去突出产品顺滑细腻的手感,例如一些色织的条纹、格纹、牛仔等,可以应用的产品品类也很多,包括像半身裙、裤子、连衣裙、衬衫等都可以应用。   时尚印花:   莱赛尔面料与印花产品相结合,能够实现产品风格的多样化,既可以是左边图片产品中极具潮流特点的个性化印花衬衫、T恤等,也可以右边图片产品中一些非常甜美可爱的淑女衬衫或者连衣裙的打造。   厚实秋冬装   舒适保暖:   在比较厚实的秋冬面料里面,例如双层面料,虽然产品的厚度比较厚,但是消费者对面料的悬垂感和舒适性有一定要求,在这里可以将莱赛尔以低比例的形式应用进去,来增加面料的舒适性。   潮流牛仔:   在牛仔面料方面,纯棉牛仔裤多洗几次后会发皱,发硬,对于消费者尤其是中国消费者来说,他们希望产品既有牛仔裤的毛旧外观,同时也非常注重其舒适性,所以加入莱赛尔可以很好地契合到消费者对莱赛尔舒适度的需求,无论是经典的水洗效果,还是多彩的牛仔裙、牛仔外套都可以应用。   暖感法兰绒:   前期调研时,也发现有些企业是用棉和莱赛尔去做法兰绒产品开发,这种搭配,一方面是通过磨毛处理,将莱赛尔的易原纤化特点转化为一种独特产品风格,同时,莱赛尔的应用可以赋予产品更好的尺寸稳定性。   复古灯芯绒: 在灯芯绒产品中,目前还是纯棉灯芯绒面料居多。纯棉的灯芯绒产品比较硬,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柔软舒适的需求,所以可以加入莱赛尔使面料更加柔软,同时还能提升灯芯绒产品的光泽感。   复合功能装   抗菌亲肤:   莱赛尔可以和一些功能性纤维去搭配,形成优势互补。   例如,可以和抗菌功能纤维去搭配,同时再去做亲肤保湿后整理,这样的产品特点就比较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附加值更高。    透气防晒:   还可以用莱赛尔开发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产品中,增加服装的舒适性和手感。   科技三防:   将莱赛尔与棉混纺后与涤纶、氨纶交织开发具有三防功能的面料,发挥莱赛尔亲肤舒适的特性。而且,面料的三防整理对于改善莱赛尔的原纤化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真正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 2022-04-20 14:19:49
Mysteel解读:纺企开机下降,棉纺市场是否就此一蹶不振?   因美国抵制新疆棉、国内疫情等因素影响,近期纺织企业叫苦连天,织厂开机已不足五成,纺企也陆续降开机、停产、放假,棉纱、坯布进入半停滞交易状态,后续市场是否持续悲观?      据Mysteel数据显示,4月初,纱厂整体开工率为75.4%,月度环比0.58%,同比下降16.7%;全国主要棉花工业库存26.8天,月环比下降6.9天,较同期低15.5天;纱线产销率82.3%,月环比降5%,同比下降14.6%;成品纱库存29.8天,月环比增5.6天,年同比增16.5天。   图1 纺企开机、库存、产销情况     坯布端4月初产销率为73.3%,月环比下降11.2%,年同比下降16.1%;全国主要城市棉布库存49.4天,环比增4.6天,环比增13.8天。   图2 全国主要城市坯布产销、库存情况     纺纱即期利润亏损1000-1500元/吨,且纺企利润亏损的状况仍将延续。如图3所示,在2021年11月中旬,我国纺企C32s环锭纺即期利润就全面亏损,一直持续至今;以山东为例,当前双28级指标棉花到厂价要23100元/吨左右,而山东纯棉32s环锭纺均价29500元/吨,纺纱利润为-800.6元/吨;棉花价格高位震荡,棉纱成本难以下降。   图3 2020-2022年纺企C32s环锭纺其利润情况     整体来看,棉纱、坯布端开机在3-4月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成品纱线、棉布库存飙升,市场在开机下降的前提下,产销依旧走弱;市场信心明显不足,局部地区受疫情影响,下调开机甚至放假7-10天不等;部分库存偏高、亏损严重厂家主动降负荷;棉纱高库存、负利润导致市场价格出现践踏。      但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2月,中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类值累计值为2381.8亿元,同比增加119.5亿元,增幅5.28%;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金额为502.02亿美元,同比增长8.86%,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额为247.41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服装累计出口额为254.61亿美元,同比增长6.01%。2021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3227亿美元,同比增长9%,较2019年增长18.9%,占我国货物贸易总出口的9.6%。从外贸金额统计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短期这两项数据同比依旧保持增长,环比出现小幅下调,对纺织市场略有支撑。      根据中国居民家庭服装鞋帽类消费支出数据显示,二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与农村居民家庭可消费金额上升,对纺织市场仍存指引。 图4 中国居民家庭服装鞋帽类消费支出情况     另外,随着疫情的控制与城市的解封,市场短期刚需将会显现;内外棉花、棉纱价格的倒挂显示中国棉纺产品的质优价廉,不排除短期的订单回流。      综上所述,棉纺市场当前因疫情产品难以流通、订单不佳而心态悲观、利润倒挂限产、库存累积而销售积极,积弱格局形成较久,纱厂减产、停产、放假、改纺等情况缓慢过渡中,待疫情态势缓和,市场存喘息之机。 2022-04-20 14:23:12
朱晓红当选第七届理事会会长!中国家纺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暨七届一次理事会召开   4月12日,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暨七届一次理事会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在北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地举办。   出席北京现场会议的领导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原会长王天凯,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原会长杨东辉,纪委副书记、人力资源部主任孙晓音,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朱晓红、魏启雄、王易,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产业合作部主任刘兆祥,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永茜、副秘书长葛江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人力资源部副处长周晓松。   本次视频会议根据民政部和中国纺联指示精神,严格按照民政部要求进行组织。根据会议回执,视频参会和北京现场参会的有选举权的代表达536名,超过应到代表的三分之二,视频会议终端数和现场代表数总共为578名,出席会议人数符合本会章程规定。   “十三五”以来,中国家纺协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明显、国际合作加强的行业发展格局,使家纺产业成为了纺织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按照《中国家纺协会章程》规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任期已届满,本次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为继续发挥行业协会在提供政策咨询、开展行业研究、加强行业自律、服务广大企业、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会上,孙瑞哲发表致辞,他谈到,过去六年,中国家纺协会在第六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以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行业穿过重重迷雾、克服种种风险,在不确定与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为行业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新形势下,保障行业的稳健发展,不仅是帮助企业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现实需要,更是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稳定、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希望中国家纺协会能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以明道、优术、合众的创新服务,践行着立业之初心、专业之匠心和行业之公心;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迎难而上、继往开来,为行业的平稳运行、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   围绕中国家纺协会换届以后的行业工作,孙瑞哲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行业工作要向高度攀登,定心明向,服务国家的战略与大局;二是行业工作要向广度开拓,守正创新,延展服务的领域与范围;三是行业工作要向深度挖掘,精耕细作,提升发展的质量与内涵。希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家纺协会能不断向前进,推动家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美好未来。   王易作《继往开来,乘势而上,不断开创中国家纺工作新局面》中家纺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会费收支报告,围绕深入调研、质量标准、市场拓展、时尚与文化推进、国际交流、会员服务、党建引领七个方面的工作情况、取得成就、不足与展望等展开汇报。   王易表示,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下,在各地方政府和产业集群的大力配合下,在协会会员企业的积极努力下,理事会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家纺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行业擎领,引导产业从新生态、新路径、新制造方面实现新突破,从强产品、强品牌、强科技方面转型升级,着眼行业全局,注重全面建设,注重创新发展,注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圆满完成了本届理事会工作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在近几年的伟大抗疫斗争中,广大会员企业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秀的家纺答卷,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和中国纺联的充分肯定。   第六届理事会期间,家纺协会与会员单位、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取得了诸多足以自豪骄傲的成绩。一是深入调研把握趋势,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协会深入扎实开展调研工作,每年均调研产业集群近30家,家纺企业数百余家,并深入走访市场,实时把握行业动向和发展趋势,发布产业运行报告,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将服务企业真正落到实处,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升至新水平。二是深入开展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高标”引领品质提升。协会高度重视提升家纺行业质量工作,把满足人民群众质量需求为出发点、落脚点,坚持企业是质量提升主体,从标准体系、装备提升、品牌发展三个维度,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凝心聚力开拓市场,团结奋进转型展会,多措并举推动模式转型升级。协会以推动行业模式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为己任,以家纺展为重要抓手助推传统模式转型升级;赋能地方展会,打造行业区域品牌;促进行业上下游跨界合作,引领大家居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行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内外销双循环驱动帮助企业拓宽渠道。四是引领家纺潮流趋势,加强设计人才培育,实施设计与文化引领行业发展新路径。协会充分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以流行趋势研发、设计大赛推广、文化艺术传承为抓手,推进家纺设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文化传承与繁荣,着力推动我国家纺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建设进步,树立我国家纺行业艺术文化自信,积极实践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目标。五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行业形象。协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中国家纺企业在国际舞台发声出力,化竞争为合作,扩大交流、促进贸易。六是不断夯实服务工作基础,深化提高服务会员能力。协会不断夯实服务管理基础,完善规章制度和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协会业务版块,服务会员能力得到提升。七是以党建为引领,协会党支部建设不断规范,真抓实干彰显特色。协会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度重视党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立足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作为引领家纺协会工作的动力之源。   通过以上努力,“十三五”期间,中国家纺行业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过去的六年,第六届理事会尽职尽责、开拓进取,团结广大会员单位,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葛江霞宣读“中国家纺协会章程修改说明及会费管理办法修改说明”。   吴永茜宣读“协会相关议案及第七届理事产生办法,选举办法,总监票人、监票人、计票人名单的说明”。   孙晓音宣读“驻会负责人候选人推荐函”。   周晓松公布计票结果。   会议审议并通过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会费收支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国家纺协会章程(修改)及会费管理办法(修改);审议并通过关于成立“家纺行业区域工作促进委员会”的议案;审议并通过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条例(草案);审议并通过关于床品分会、布艺分会、毛巾分会、地毯分会、设计师分会五个分支机构组织架构的议案;审议并通过关于调整协会分支机构的议案;审议并通过关于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审议并通过关于聘任副秘书长的议案;审议并通过《第七届理事会选举办法》、《总监票人、监票人、计票人名单》;推荐驻会负责人、监事长人选;介绍候选人产生原则、条件、办法及候选名额名单等项目;选举理事会理事、特邀副会长/副会长、驻会负责人及监事会监事、副监事长、监事长,通过了协会会费标准。   经过大会选举,杨兆华当选为中国家纺协会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陆文龙、韩洪亮当选为副监事长,朱国敏、陆维祖当选为监事。朱晓红当选为第七届理事会会长,王易、刘兆祥、吴永茜、葛江霞当选为驻会副会长,王易兼任秘书长。倪国华等52人当选为特邀副会长/副会长,马涛等197人当选为理事。聘用阮航、郭亮、贾昊为协会副秘书长。   新一届理事会会长朱晓红在履新发言中表示,非常荣幸当选中国家纺协会新一任会长,由衷感谢中国纺联党委和家纺协会领导班子多年来的信任和培养!朱晓红介绍说,中国家纺协会自1989年成立以来,就一直秉持引领行业发展,帮扶会员成长,推动产业升级的初心和使命,如今历经三十多年发展历程,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从传统的制造产业,跃变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时尚产业,创造美好生活与造福民生的创富产业;协会还获得了国家民政部4A级行业组织的评估认证,荣获了“中国纺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过去十多年,中国家纺协会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有目共睹、卓有成效的业绩,这些都为协会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新一届理事会手中,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永不懈怠。   朱晓红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把“家纺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作为工作方向,把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满足会员需求作为首要责任;继承发扬历届协会领导的传统和作风,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自律为动力,努力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家纺企业发声发力,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助力家纺企业践行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家纺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赓续美好未来!   杨兆华作为中国家纺协会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发言表示,中国家纺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及负责人,这是完全值得信任和期待的团队,这也标志着中国家纺协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他说,自担任家纺协会会长至今已有12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也是我一生最宝贵的时光,更是我工作最骄傲的经历。我心怀无比感恩,想借此机会表达三个感谢:第一,感谢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信任;第二,感谢全体会员以及相关行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第三,感谢协会班子成员和秘书处全体员工的付出与包容。12年来,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集中力量做了大量对行业发展和协会壮大有深远意义的事业。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靠的是中国纺联党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体会员的大局意识和齐心协力;以及全体员工的团结一心、积极进取。   未来,希望中国家纺协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立足新阶段,认真贯彻中国纺联党委的各项要求,保持优良传统,不断提升协会的各项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家纺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影响下,我们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站在这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将一如既往的承担起支部书记和监事长的责任,继续与大家一起,为我国家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协会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天凯作大会总结发言。他说,中国家纺协会自第六次会员大会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纺织强国”战略目标,自觉承担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培育产业国际合作的使命任务,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不断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行风建设,持续深化自身改革,各项工作和建设取得扎实成绩,为推动新时代家纺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世纪疫情大背景下,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行业协会也面临更高的工作标准、更严格的工作要求。在此,我对中国家纺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继续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密切联系企业,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工作;二是要勇于创新,当前我们面临许多新挑战,行业发展难度越来越大,更需要我们发扬创新精神,敢于担当;三是进一步发挥协会桥梁作用,要及时准确传达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反映企业诉求,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希望新一届理事会能够在中国纺联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团结带领我国家纺行业和广大会员企业谱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拼搏奋斗中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2022-04-20 14:23:54
解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梳理与纺织行业息息相关的62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什么是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又有哪些具体的方向和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意见》提出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目标,包括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我们国家拥有这种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当前的时点下尤为重要,因为它在抗击外部的风险,通过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还有自身国内市场的体量来抗击外部一些冲击和风险方面,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意见》将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及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我们的市场还存在制度规则不统一,地方分割、市场的小封闭、小循环这样的情况。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它实际上是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一招。   打通市场堵点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这次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意见》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你不能一个地方以搞内循环为名,去做封闭市场的行为,去做切割市场的行为,恰恰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需要破除那些壁垒,既要打通那些有形的壁垒,通过这个文件也要在一些规则上去打通那些无形的壁垒,这样才能更好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意见》将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防止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行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是一种减负纾困的方式,另一个方面也是畅通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当前的背景下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这一系列举措是有利于稳住微观市场主体信心的。   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本次出台的《意见》一大亮点就是要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其中就包括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将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资源汇聚。   《意见》提出统筹增量建设用地与存量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强化统一管理。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选择运行安全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志成: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强化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有效衔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研究推动适时组建全国电力交易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志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要素高效协同配置,可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在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下放大创新收益,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来源:央视财经)   本刊特梳理出《意见》中与纺织行业息息相关的62条→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1.健全统一规范的涉产权纠纷案件执法司法体系,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及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   2.完善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   3.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   4.建立全国统一的登记注册数据标准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行业字词库。   5.制定全国通用性资格清单。   6.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   7.加快推动修改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8.编制出台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   9.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依法依规编制出台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   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10.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11.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标准化托盘带板运输模式。   12.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   13.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交通运输设施、物流站点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积极防范粮食、能源等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   14.统一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联通。   15.推进同类型及同目的信息认证平台统一接口建设,完善接口标准。   16.依法公开市场主体、投资项目、产量、产能等信息。   17.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覆盖范围扩大到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各类公共资源,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   18.鼓励打造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   19.加快推进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建设,不断完善交易规则。   20.鼓励交易平台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依法发展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21.统筹增量建设用地与存量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   22.完善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   23.统一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依法发展动产融资。   24.选择运行安全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   25.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26.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27.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推动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   28.鼓励不同区域之间科技信息交流互动,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29.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   30.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   31.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优化交易场所、交割库等重点基础设施布局。   32.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研究推动适时组建全国电力交易中心。   33.推动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   34.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35.推进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   36.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   37.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探索推进计量区域中心、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推动认证结果跨行业跨区域互通互认。   38.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实施产品伤害监测和预防干预,完善质量统计监测体系。   39.进一步巩固拓展中国品牌日活动等品牌发展交流平台。   40.强化标准验证、实施、监督,健全现代流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储能等领域标准体系。   41.加快完善并严格执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推动跨国跨地区经营的市场主体为消费者提供统一便捷的售后服务,进一步畅通商品异地、异店退换货通道。   42.建立完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促进消费纠纷源头治理。   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   43.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统一公正监管,强化重要工业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   44.推进维护统一市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量。   45.鼓励跨行政区域按规定联合发布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积极开展联动执法,创新联合监管模式,加强调查取证和案件处置合作。   46.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方式,加强各类监管的衔接配合。   47.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网络交易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产品追溯等方面跨省通办、共享协作的信息化水平。   48.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网络监管协作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商会、新闻媒体、消费者和公众共同开展监督评议。   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干预行为   49.完善垄断行为认定法律规则,健全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反垄断审查制度。破除平台企业数据垄断等问题,防止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   50.加强对金融、传媒、科技、民生等领域和涉及初创企业、新业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经营者集中审查,强化垄断风险识别、预警、防范。   51.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原始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52.构建跨行政区域的反不正当竞争案件移送、执法协助、联合执法机制,针对新型、疑难、典型案件畅通会商渠道、互通裁量标准。   53.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54.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   55.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要求企业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不得为企业跨区域经营或迁移设置障碍。   56.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准入障碍。   57.不得在资质认定、业务许可等方面,对外地企业设定明显高于本地经营者的资质要求、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评审标准。   58.不得将政务服务事项转为中介服务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在政务服务前要求企业自行检测、检验、认证、鉴定、公证以及提供证明等,不得搞变相审批、有偿服务。   59.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60.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中严禁违法限定或者指定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零部件、原产地、供应商,不得违法设定与招标采购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等。   61.不得违法限定投标人所在地、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或者设定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以排斥、限制经营者参与投标采购活动。   62.深入推进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加快完善电子招标投标制度规则、技术标准,推动优质评标专家等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   到2030年循环利用率达到30%,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3大任务9项措施助力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 2022-04-20 14:25:00